文字:西江都市報記者 陳雨燕 電影是視覺與聽覺的現代藝術。在新中國70年輝煌歷程中,電影為時代變遷留下了生動的剪影。如果要歷數梧州人民70年來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電影院就是一條穿越時空的光影隧道,它的發展變遷印證了梧州成長的足跡。 梧州有電影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而在1950年至1985年間,梧州市涌現出新聞電影院、紅星電影院、海員電影院等影院,以及二中禮堂、體委露天影場、地區禮堂、珠山露天影場等放映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只剩紅星、新聞兩間“老字號”影院在堅持。 梧州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黨支部書記王鈺,于1988年進入梧州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工作,在紅星電影院擔任放映員。“那時紅星電影院只有一個大廳,可容納一千多人,大家就坐在‘翻板凳’上,看著由氙燈機做光源放映的電影。”王鈺記得,紅星電影院的“午夜場”電影曾風靡一時。 1994年洪災后,紅星電影院進行過一次大裝修,裝修完畢后初次在午夜時段放映電影。沒想到,“午夜場”十分紅火,原本只設置在周末的“午夜場”變為每天晚上都有。紅色主題影片、香港武打影片是市民最愛看的,有些電影很多年輕人都去電影院“刷”了好幾遍。那時,影院使用氙燈做光源的“松花牌”全套放映設備,放映的是膠片電影,一臺放映機需要配一名放映員進行操作,很多個“午夜場”的通宵時光,王鈺都守候在影廳后方的放映室內,與觀眾們一起看了又看《紅番區》《東邪西毒》等炙手可熱的影片。 電影中光影流動,現實中時間流逝。1997年前后,隨著卡拉OK、錄像廳以及DVD和家庭影院的快速興起,電影院的上座率逐漸下降,在無形中走向低潮。

住在紅星電影院旁邊的居民說,過去看電影的人很多,一散場都是很多人一起涌出來。現在,紅星電影院的電影廳已經徹底關了。(網絡圖片)

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根,可能是友誼的見證,也可能承載著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網絡圖片) 2009年,梧州首家數字影院——大地數字影院在當時的梧州錦泰商業廣場開業。這種與商業綜合體搭配、一院設多廳,連接院線品牌的影院經營模式,為梧州電影事業帶來一陣新風。市民李廣是電影愛好者,他記得,2009年以前梧州尚未有院線布局,每次想看進口大片,他只能到廣州、南寧等地尋覓效果好的院線影院。當他得知大地影院要在梧州開業時,激動地在豆瓣平臺發帖,表示“梧州終于不再只有電影幕布飄搖的紅星電影院了”。 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使得梧州電影市場越來越紅火,中影星河數字影城、文化中心影城、神冠數字影城、橫店電影城、寰亞影城(太陽廣場店)等電影院逐步落戶梧州市區。而且大部分的影城都緊靠商業綜合體,在休閑娛樂設施完備、停車用餐配套齊全的商城內,電影院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 
神冠數字影城位于梅西生活廣場內,市民可在逛街購物之余看一場電影。西江都市報記者 楊揚 攝 從環繞音響到激光設備,從3D多功能影廳到DMAX數字巨幕影廳,與時俱進的電影設備讓市民的觀影體驗越來越好;從排隊購票到線上選座,隨著購票的便捷、片源的拓寬,如今看電影已經成為很多梧州市民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網絡的普及,電影院里已經鮮少出現排長龍購票的景象,大多數觀眾更喜歡通過網上選座購票,再到現場自助取票看電影。(攝于9月27日)西江都市報記者 楊揚 攝 ■ 背景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留下了幾家簡陋影院,新中國成立后,梧州的電影事業得到快速發展。 市政府先后修整了紅星電影院、重建了新聞電影院、新建了西江立體電影院,還興建了文化影劇場、蓮花山影劇場、紅旗影劇場,以及在市區開辟海員俱樂部、藝術劇院、市人民禮堂、地區禮堂、二中禮堂等放映點,形成了一個布局較為合理的電影放映網。 2009年,梧州首家數字影院在河東片區開業,隨后多家院線影院入駐梧州,分布在梧州市區及三縣一市。此外,從2008年開始,市政府以每月一次專場電影的公益形式,將電影送到廣大鄉村地區,還通過“企業出資、政府補貼”的方式,逐步將鄉村露天放映點搬至室內。 (據《梧州市電影志》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