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但多數人對它的認知仍停留在“體溫升高”。實際上,發熱是身體對抗感染或疾病的復雜防御反應,發熱不是疾病,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臨床上,醫生常遇到因誤判發熱原因或錯誤處理導致病情加重的患者,本文將科普一些發熱相關醫學知識。
常見病因解析
根據病因,發熱可分為兩大類:
●感染性發熱(占60%~70%)
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登革熱病毒等。
細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傷寒沙門菌等。
寄生蟲:瘧原蟲(瘧疾)、阿米巴原蟲(阿米巴痢疾)等。
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隱球菌等。
●非感染性發熱
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惡性腫瘤:淋巴瘤、白血病(發熱多為長期低熱,伴消瘦、盜汗)。
藥物熱: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等引發。
其他:中暑、甲亢、術后吸收熱等。
常見熱型癥狀分類及意義
稽留熱: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攝氏度~40攝氏度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不超過1攝氏度。常見于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等疾病。
弛張熱:又稱敗血癥熱型,體溫常在39攝氏度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波動范圍超過2攝氏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癥等。
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后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復交替出現。常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達39攝氏度或以上,數天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后又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常見于布氏桿菌病。
回歸熱:體溫急劇上升至39攝氏度或以上,持續數天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后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于回歸熱、霍奇金淋巴瘤等。
不規則熱: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持續時間也不一定。可見于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危險警示癥狀(需立即就醫):持續高熱>39攝氏度超過24小時;意識模糊、抽搐(警惕腦炎、腦膜炎);呼吸困難、胸痛(可能為重癥肺炎、心肌炎);皮膚瘀斑、出血點(敗血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征兆)。
醫生如何查找病因
醫生通過查體尋找病因線索時,會重點關注以下體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可能提示肺部感染;皮疹提示麻疹、猩紅熱,黃疸提示肝膽疾病;淋巴結腫大可能提示EB病毒感染、淋巴瘤;扁桃體化膿可能提示鏈球菌性咽炎等。
醫生還會借助檢查定位病因,避免盲目治療。基礎必查項目包括:血常規+ C-反應蛋白檢驗;尿常規:篩查尿路感染(白細胞酯酶陽性、亞硝酸鹽陽性)。
還有一些特殊檢測,降鈣素原鑒別細菌感染;血培養在懷疑敗血癥時進行。
家庭科學退熱方法
評估發熱程度:低熱(37.3攝氏度~38攝氏度)觀察為主,無須強制退熱;中高熱(≥38.5攝氏度)考慮藥物干預。
基礎護理:補液,每小時飲用200毫升~300毫升淡鹽水或電解質水,預防脫水;物理降溫,溫水擦浴(頸部、腋窩等),冰袋冷敷(僅限額頭);環境調節,保持室溫22攝氏度~25攝氏度。
識別就醫信號:嬰幼兒發熱伴持續哭鬧、拒食、囟門膨出;老年人低熱伴意識模糊、尿量減少;所有人群出現發熱加皮疹、呼吸困難、抽搐等。
六大誤區澄清
發熱必須立即退燒。正解:低熱可增強免疫活性,盲目退熱不利;
用退燒藥把體溫降低就行。正解:藥物僅緩解發熱癥狀,治療引起發熱的病因是關鍵;
輸液退燒更快。正解:除非嚴重脫水,否則口服藥物與輸液效果無異;
酒精擦浴更有效。正解:兒童酒精經皮吸收可中毒,因此禁用;
發熱就要吃抗生素。正解:細菌引起的感染才需要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用抗生素無效且增加耐藥風險;
退燒后馬上停藥。正解:細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治療需使用足夠療程,退熱藥可按需使用。
(梧州市人民醫院 歐陽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