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梁煖瀅
一片片綠色持續蔓延,一棵棵古樹煥發新機,一群群野生動物徜徉林間……如今的梧州,依靠厚實的生態“家底”,繪就出一幅山更秀、水更清、業更興的美好畫卷。
今年以來,我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林長制為抓手,緊扣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協同推進的主線,通過創新產業模式、強化生態管護、培育特色經濟等舉措,推動林業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市森林覆蓋率達70.94%,連續25年居于全區第一。按林業行業統計口徑,今年上半年,我市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565.7億元,總量排名全區第四;完成植樹造林38.34萬畝,同比增長24.6%(為近5年同期最高);林業產業與生態保護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支持油茶種植擴面提產
日前,在蒼梧縣石橋鎮石橋村交刀水庫茶園里,六堡茶與油茶錯落相間,工人們手持農具,在茶樹間穿梭忙碌,除草、撫育、施肥。“這片茶園面積約1640畝,2022年我們開始種植六堡茶。2023年,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我們嘗試在原有六堡茶的茶園里套種油茶。”茶園負責人介紹說,茶園種植采用行間混交模式,每畝種植油茶53株,選用岑軟2號、3號品種混種。茶園的發展帶動了周邊30多名村民就業,每年支付的工錢超過15萬元,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增收。
生態發展一邊連著綠水青山,一邊連著金山銀山。加大對油茶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市提升綠化質量與成效的關鍵一招。
今年以來,我市持續以林長制為重要抓手,壓實市、縣、鎮三級林長責任,各級林長加強謀劃、部署、落實,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油茶+六堡茶”復合經營模式,力爭充分發揮油茶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模式不僅能夠就近吸納農戶就業,還擴大了種植規模。同時,我市積極謀劃油茶深加工,不斷拓展產品營銷渠道,延伸油茶全產業鏈,并推廣低產八角林換冠改造,澳洲堅果、岑軟系列良種油茶等特色林果種植,推進興林、產業、鄉村振興三輪驅動。截至目前,全市油茶新造林5.453萬畝,油茶低產林改造0.7萬畝。
全力守護森林安全防線
7月10日天色微亮,蒙山縣長坪瑤族鄉東護村山林間薄霧縈繞,護林員龔榮英手持工具在山林巡護。她仔細清理沿途枯枝雜草,認真排查火災隱患,在巡山處張貼標語,警惕非法砍伐行為。
生態保護是林業發展的根基。今年以來,我市構建起鎮、村兩級林長聯動體系,明確生態護林員的管護責任,從服務到培訓,全方位提升生態護林員的巡護能力;通過實行“林長制+生態護林員”網格化管理,把生態護林員管護范圍全面落實到林間地塊,確保林草地專人專管。
此外,我市定期組織護林員參與專業技能培訓及安全知識教育活動,著重圍繞崗位職責、安全防護、法律法規,以及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監測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礎知識和實用技術進行培訓,增強其巡護技能、專業素養與應急處理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約有1400名生態護林員,管護面積達395萬畝。
培育壯大林下經濟產業
日前,在岑溪市水汶鎮中藥材示范基地里,蒼翠枝葉間,一顆顆飽滿的益智果綴滿枝頭,村民們穿梭林間,手中的剪刀有節奏地輕響。“2015年種下第一株益智仁,至今已近十年。現在,我們基地種植了1000多畝益智仁,今年采收畝產達到1200多公斤,畝產值約6000元。”該基地負責人覃祖進介紹道,林下套種的創新模式,讓土地效益大幅提升,吸引了150戶農戶加入合作社。
曾經無人問津的林下空間,搖身一變成了村民們的“綠色銀行”。
林下經濟是我市林業產業的重要增長極。今年以來,我市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力培育壯大林下經濟產業,推動林下經濟從傳統的林下養殖、林下采集加工,向林下中草藥種植、森林景觀利用等多元化方向轉變。
同時,我市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發展,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推進食品加工、林藥產業等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產值達156.93億元,惠及林農約145.22萬人,人均年增收4500多元,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