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黃子萃 通訊員 韋春梅
蒙山縣蒙山鎮北樓村,陳漫遠的故居靜默矗立,斑駁的墻面爬滿歲月痕跡,炮樓的圓形瞭望孔與方形槍口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烽火。在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壯闊長卷中,陳漫遠自這里啟程,為黨的事業奮斗了一生。
7月11日,記者到陳漫遠侄子陳全慶家中采訪。回憶伯父的革命故事,陳全慶滿是對伯父的敬仰。
陳漫遠,原名陳萬源,1911年出生于蒙山鎮北樓村一個普通農家。自幼聰慧好學的他,1922年考入蒙山縣立高等小學,開始接觸《新青年》等進步書籍,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與廣州“六二三”慘案的消息如驚雷般傳至廣西。當時在桂林求學的陳漫遠,聽聞家鄉所在的廣西深受革命思潮影響,梧州學生運動、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心系家國命運的他,毅然奔赴梧州,考入梧州省立第二中學。在中共梧州黨組織的引領下,他加入“新學生社”,積極傳播新思想,點燃革命之火,讓進步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1926年,他加入共青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從此踏上革命道路。
然而,1926年,進步學潮遭遇反動校長的殘酷鎮壓。陳漫遠等積極組織學生和反動當局展開斗爭,中共梧州地委迅速組織全校師生罷課抗議。在強大的輿論聲討和眾人團結一致的抗爭下,反動當局不得不釋放學生代表,反動校長也被逐出校園。此后,陳漫遠并未停歇,他參與籌辦蒼梧書社,積極發展黨員,讓進步書籍成為民眾覺醒的燈塔。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陳漫遠任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參謀長,投身抗日。平型關戰役中,他率部隊從左翼突擊,與兄弟部隊并肩作戰,一舉殲滅日軍千余人。1942年春,他又奔赴晉綏抗日前線,助力晉西北、綏南、綏西軍民共御日寇,為保衛祖國領土和人民安全立下戰功。
“在一次戰斗中,子彈從他眼角擦過他卻毫無懼色,依舊帶兵沖鋒。”陳全慶憶述,1980年,陳全慶和父親曾去北京探望伯父陳漫遠,伯父向他們講述自己在戰場上的英勇故事。
而戰場之外,陳漫遠革命足跡也遍布大江南北。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紅七軍連指導員、營政委等職,參加紅七軍轉戰桂、湘、粵、贛,投身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與長征;解放戰爭期間,他任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參謀長等職,組織指揮部隊取得多次勝利,為解放事業立下功勞。
“當年家鄉有親戚希望他幫忙在北京找工作時,他卻毫不偏私直接拒絕了親戚的請求。他還語重心長地跟親戚們講,‘你們就在家鄉踏實搞好農業,助力國家工業發展,靠自己的努力創造生活。’”陳全慶說。
戰火硝煙彰智勇,和平歲月譜忠賢。陳漫遠的精神,歷經風雨而愈發堅韌。如今,蒙山當地的教育部門和文旅部門正力促將陳漫遠故居打造成為紅色教育基地,讓更多人了解這位抗戰英雄的事跡,傳承他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