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陳伶霞
初秋,在梧州的大地上,隨處可見農田平整成方,渠系縱橫相連;標準化種植基地,各種農作物郁郁蔥蔥;農副產品加工車間內,機聲隆隆,產銷兩旺……目之所及,大好“豐”景隨處可見,一幅“農”墨重彩的豐收畫卷正在我市徐徐鋪展。
今年以來,我市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全力抓好農業生產,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推進糧食安全、產業升級、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農”答卷。上半年,我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增產
7月中下旬,正是我市早稻收割的黃金時節,一臺臺收割機來回“奔跑”。在岑溪市歸義鎮雙貴村,收割機在稻田里穿梭不停,機器轟鳴聲中,飽滿的稻穗被卷入機械中,脫粒后的稻谷順著傳送帶涌進收納倉,秸稈則被粉碎還田。種植戶李杰說:“今年,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我種植的近80畝地選用了優質品種,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增密增穗擴大產能,單產比去年提高50多公斤,每畝產量可達500公斤以上。”
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今年以來,我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糧食生產各項任務落實,守牢糧食安全、耕地保護、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條底線,以“三農”之穩奠基全市之穩。
“抓好‘良種、良法、良機、良制’八字訣,就筑牢了糧食增產的底盤。”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圍繞糧油大面積均衡增產,開展全市春耕備耕巡回服務指導,加強農資農機供需調度,積極動員合作社、種糧大戶等規模種植主體廣泛參與糧食生產,做好冬春連旱應對。
今年以來,全市籌措2600多萬元開展生產自救,通過水源調度、人工增雨、抗旱技術服務等多措并舉,有力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全市完成早稻播種面積80.2萬畝,規模種糧面積超3萬畝。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早稻收割工作。
特色農業集聚迸發強勁活力
日前,步入蒙山縣西河鎮古排村的立體化蠶房,映入眼簾的是多層立體式的養殖架,蠶寶寶們正趴在桑葉上大快朵頤。與傳統蠶房相比,多層立體的養殖模式實現了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養蠶大戶徐志強說:“這座1440平方米的蠶房具備年養殖50張蠶、采收8批次蠶繭的生產能力,預計全年總產值可突破120萬元。”
今年以來,我市堅定不移推進特色富民產業開發,全力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基礎邁向更高層級、產業鏈更為現代化,通過積極塑造產業發展示范標桿,大膽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全方位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扎實抓好農業產業項目落地,推動全市設施農業朝著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方向大步邁進。上半年,全市新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產業融合發展駛入快車道。
為推動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效能持續釋放,我市以重點項目為抓手,建成并投產藤縣村投韭黃、岑溪安平鎮韭菜花、萬秀華順達蔬菜等設施蔬菜基地面積超8000畝,加快推進溫氏家禽、立華肉雞、海和肉豬等項目建設,輻射帶動畜禽規模化養殖水平提升。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場數量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市生豬代養場、規模養牛場、規模養羊場數量分別同比增長25%、8%、11%。
美麗鄉村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
清澈見底的河流、白墻青瓦的樓房、干凈整潔的院落、寬敞便捷的便民橋……走進蒼梧縣木雙鎮木雙村,一路新綠撲面,頗具特色的文化墻點綴村莊。“村里的環境改善了,大家都能自覺維護村子的整潔,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美麗家園。”村民陳以文說,村里不僅拓寬了村道,還在村口建設了一座4.5米寬的便民橋,村民日常出行不用再繞路走,節省了不少時間。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與日俱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半年,我市投入資金2.84億元,實施2025年度鄉村建設行動農村基礎設施項目達668個,其中571個已開工。
從“藏糧于地”的廣袤沃野到“藏富于民”的多元產業,從“和美鄉村”的宜人景致到“城鄉融合”的協同新篇,梧州正以昂揚姿態闊步前行,全力奔赴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