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漢到隋唐:西江文化興盛
????秦漢以降,嶺南地區先后建立起封建制度,區域開發進入一個嶄新發展階段。西江大小支流,成為秦漢進軍嶺南主要通道,原西江文化得以大規模地與外來文化碰撞、整合,發展成為以南越文化為本底,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區域文化。西江文化發展的這個過程比嶺南其他地域文化完成要早,這在其文化特質的各個方面都有所表現。
????在物質文化方面,西江流域得到進一步開發,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地形圗”上,在今廣東境內,標出“桂陽”(連縣)和“封中”兩個地名,后者即今賀江流域,說明該地區最早為嶺北所熟知,區域開發自然在其他地區之上。如廣西梧州地區漢代考古發掘所獲種種冥器就有大量各式農業用具、糧倉等。特別是所鑄銅質糧倉非常精美,顯示漢代蒼梧郡是個重要產糧區,稻作文化很發達。嶺南方言中有不少以“那”為起首地名,其意為越語水田,這類地名在西江地區至今仍有保留,例如高要有那落、新興有那康等,即為這種稻作文化留下的吉光片羽。稻作文化也帶動園藝文化發展,梧州鶴山東漢墓出土的銅盤中盛有柑橙類果核。漢蒼梧郡有個被譽為“巨孝”的人丁密,他“非已耕種菜果不食”,“非家織布不衣”,想見園藝業已很普遍,故到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特別指出:“蒼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種之”。荔枝從野生到人工培育、引種至田園,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進步。以稻作為中心的農業進步也帶動家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梧州富民坊有西漢燒窯遺址,旺步東漢墓出土銅碗,工藝精湛,碗底還刻有“章和三年(89)正月十日錢千二百”字樣,不但是手工業,也是商業與貨幣經濟興旺一種佐證。而這時嶺南大部分地區仍處在以物易物階段,由此亦見西江地區經濟發展在其他地區之上。
????在敎育文化方面,西江地區與粵北一樣,是嶺南興學最早地區。西漢以降,蒼梧郡治即成為一個敎育文化中心。辦學的多為南下士人,是為私學。一些飽學之士,即在其中任敎,講授儒家經典,從游者數百甚至上千人。如漢末北海人劉熙,建安中期“薦辟不就,往來蒼梧南海,客授生徒數百人。漢末三國初名臣虞翻,《三國志·虞翻傳》記其罪放在“嶺南十余年,……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他經常往來于南海、蒼梧等郡,興敎辦學,為嶺南文化敎育事業建功不小。事實上東漢初蒼梧廣信籍經學大師陳元也辦過私學,史載其在京都洛陽敎授生徒,“傳春秋左學”,已開蒼梧辦學先河。此外,由于蒼梧在政治和經濟上地位,也吸引嶺南籍士人前來辦學,南海郡人黃豪即為最著名一個,史稱他“年十六,通論語、毛詩,弱冠詣交趾部,刺史舉茂才,因寓廣信,敎授生徒。最后,按蒼梧郡與粵北桂陽郡都處在同等地位上,桂陽設有官學,史有明文,那么蒼梧郡也應設有官學,否則培養不出那么多官吏和忠孝之士。在大部分地區仍很蠻荒的古代嶺南,蒼梧郡能出現一片GFED7GFED7書聲,就是中原文化在當地傳播、生根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