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水運便捷,很早就成為商品集散地。明代,梧州城成為廣西最大的商埠。梧州開埠后,廣東商人紛紛到梧州經商,英國、日本。法國、葡萄牙等國商人也到梧州開設商行,大量外國商品輸入梧州。至民國22年門933年),梧州商行發展到1393家,商業資本占廣西總額的63%以上,居廣西各市之首。當時,全市人口9萬人,從事商業的就有1萬人,廣西財政收入30%來自梧州商業稅收。
解放初期,梧州仍是桂東南以至廣西的商業中心和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梧州土特、農副產品貨源以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為主,主要銷向廣東、香港以及出口東南亞各國。1950~1956年,梧州市先后建立國營百貨、紡織品、煙酒、食品、五金交電、化工、鹽業、石油等二級批發站和公司,逐步開展和擴大業務,國營企業逐步掌握市場的主動權。至1956年,全市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2235個;其中全民71個,合營合作1825個,私營165個,個體攤販174個。隨后,向國營、集體過渡,網點撤并,到1965年減少到297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發揮國營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發展集體、私營和個體商業,允許工廠自產自銷,恢復和發展農副產品市場,開放日用品集市,注重市場建設。至1985年,市區集市發展到15個。室內市場逐步取代舊式街道露天市場,集體貿易品種由50多種擴大到24大類上萬種。集市結構由單一的農副產品向農副土產、小商品、工業品、機動車輛等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轉變。較大型的市場有南中、文瀾、大東、九坊、新興市場;專業市場有工業品市場、豬花市場、小動物市場、三鳥市場;綜合市場有農產品市場和花草盆景蟲魚市場。
1985年,國營和供銷社純購進額3.03億元,純銷售總額2.70億元,社會商品零售額2.68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53.08萬元。1992年,投資技改項目問個,總投資2031萬元,裝修商店內外環境總投資是改革開放前10年總和的1.3倍。百貨公司中山商場投資840萬元重新裝修擴建后,營業面積由原來2500平方米擴大到4500平方米,全商場配以中央空調,煙感噴淋等現代設施,并有80%的商品開架式自選銷售,裝修后銷售額比裝修前增長1.5倍。商業部、團中央授予中山商場“全國文明經營示范單位”稱號。新世紀大酒店引進外資2000萬元,1993年8月開業,是集飲食、旅宿、娛樂、健身一體化的現代化的三星級酒店。1995年,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8億元,市區零售貿易業、餐飲業網點共7268個,從業人員1.77萬人。
2002年,在擴大內需政策的推動下,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當年,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74億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購進總額13.49億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14.66億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年末庫存總額3.34億元。近年來,梧州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提高對外來投資者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先后動工興建了梧州寶石城、恒業國泰廣場、太陽廣場、兩廣批發市場三期工程、藤縣太平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步行街等一批大型商貿設施,使梧州市商品市場品位提高,規模擴大,引來了大批外地客商到梧州置業經商,美國肯德基、麥當勞,北京華聯綜合超市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戶梧州。2002年,梧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54億元。
2005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分區域看, 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同步發展。城市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為39.03億元,增長13.1%;縣和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為46.52億元,增長14.9%。分行業看,全年全市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1.44億元,增長14.5%;餐飲業零售額8.37億元,增長14.2%。分所有制看,國有經濟零售額11.05億元,增長12.9%;集體經濟零售額1.69億元,增長12.2%;股份制經濟零售額2.36億元,增長16.8%;私營經濟零售額10.08億元,增長13.2%;個體經濟零售額54.56億元,增長14.8%。從商品分類看,居民消費結構提升。2005年,通訊器材類、建筑裝潢材料類和高端家電類零售均比上年有較大增長。
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27億元,增長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