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于《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后,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后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癥被治愈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后,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藥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后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肴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后,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
????在西醫傳入中國之后,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