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乃華夏之珍寶;骨折傷科更是中醫之精髓。數千年來,無論是古今爭戰,或是現今之勞作,中醫及正骨之術,都有著重大的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說起梧州的骨科,很多老梧州人都能數出當年響當當的醫師,這些醫師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笈”,在自家的診所做出“名堂”來。而黃海平就是其中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黃海平講授醫學知識
自學成材 杏林生涯半世紀
黃海平1901年出生于廣東省順德縣,1911年進入私塾上學。在上學的七年里,和私塾老師梅惠明私交甚好,而梅的長兄梅壽南是鄉間有名的醫生,當年為南海、番禺、順德許多群眾所敬仰。黃海平從小就時常聽梅家兄弟論述看病用藥的經過和醫學上的見解,由此,培養了對中醫中藥研究的興趣。1918 年由于家庭困難,黃海平停止上學,并到廣州十三行的怡昌銀鋪做工。工作之余,他不辭勞苦,研究起醫學來,把《醫宗金鑒》《驗方新編》等醫籍看個滾瓜爛熟。他的朋友中,知道黃海平喜歡研究中醫中藥的,就向黃海平傳述民間藥方,他全部一一記錄下來,集各家之長,自然收獲良多。從1929 年開始,他就嘗試購買中草藥,自己按驗方制藥,贈送給病人使用,療效很好,許多鄰里生病,都會到黃海平家讓他診治。
1930年,黃海平工作所在的銀鋪倒閉,他毅然回順德鄉下,拜梅壽南為師,得到梅壽南的親授,專心而系統地鉆研中醫。在學習中,黃海平還將名醫述著與梅壽南的驗方作比較,總結出適合當地人的處方。隨后,在梅壽南的教導下,黃海平開始獨立采用“望、問、聞、切”和“辨證、施治”等傳統的中醫方法為群眾治病。黃海平長達50年的杏林生涯正式開始。
1937年,黃海平攜帶妻小一起避難西上梧州,從此,與梧州結下了不解之緣。1945年,梧州光復,黃海平在南環路開診。到了五十年代黃海平名揚一時,與其他在梧州的外科中醫師有家傳秘方不同的是,黃海平除了拜師獲得和朋友給予的驗方外,其余都是靠自己摸索出來。但是,仍然能自制膏、丹、丸、散,自設小藥柜,備生、干草藥,治療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取得很好的療效。
《梧州市衛生志》記載,“黃醫師善用指針按壓穴位代替麻醉,減少病者痛苦,對關節脫臼、骨折復位,能自行徒手整復,對外傷性尿閉,用按摩手術可引導尿路暢通。”在《梧州市志》和《梧州市衛生志》都同時出現了這樣一句話,“黃醫師對骨折患者主張不用夾板固定,愈后恢復較佳。創制紅花散、接骨散、還魂急救丹、生肌象膽膏等。”這是對黃海平“獨門秘笈”極高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