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瓊(右)醫治病人
飯后開講 黃氏醫術后繼有人
早在周代,醫療分工上已有專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療,秦漢時期形成基本理論和技術,如《肘后備急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千金要方》、《醫宗金鑒》中有大量記載。黃海平除了本人熟讀這些治療骨傷的經典外,還要求其獨女黃少瓊、第三代的傳人孫女張月華、張美華也從小熟記這些醫書。
在采訪張月華醫生時,桌面上有張發黃的照片很顯眼,因為諾大一張桌的桌面,張醫生就只放一張照片,記者問張醫生:“這張照片有什么特殊意義嗎?”“這是外公黃海平在梧州市中醫院工作時,他和學徒的合照,這些學徒有的現在已是院長級人物,當然了,里面其中一個學徒就是我。可以說是和祖師爺的合照呢!”張月華打趣道,這也可以看出她對外公的崇敬和懷念。
黃海平只有一個女兒——黃少瓊,據介紹,黃海平將畢生的所學傳授給女兒,女兒也很爭氣,救過不少病人。而第三代的7個人中,有5人從事醫學方面的工作。張月華回憶,小時候,每頓飯后,外公就要求小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每天給他們上醫學課,而且要求每個人要做好筆記,什么癥狀要用什么手法和草藥治療,都講得很細致,每個癥狀要怎樣處理,有幾種處理方法,一一詳細說明。黃海平經常教導7 個外孫,除了要用筆記錄外,還要用心去記。“外公從來都不強迫我們學,只要求大家自覺,但是都沒有人敢偷懶。”張月華說。
黃海平開的“小灶”,讓第三代傳人在后來系統地學習醫學知識時,都比同期同學要學得快。“之前外公口頭的傳授也許太抽象,但是在實踐的時候,就覺得特別有用,至少自己少走了許多彎路。”張月華說。
時代進步了,黃氏秘訣現在用需要改進嗎?張月華說,以前,裹藥、分洗等靠純中醫的手法治療。現在是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她為病人看病時,要結合病人的癥狀,按照中醫的方法辨證施治。有些病人皮膚也相對敏感,因此用中藥敷治時,會按照癥狀來辨證用藥。
這么特別的中醫技術如果失傳就可惜了,記者立即追問張月華,“那你收徒弟了嗎?”
“我女兒正在廣西中醫學院骨科專業讀大二!”“你怎么說服女兒學中醫的?”
“她也是從小看我給病人治病,但我們不是一定要她往這個方向走。到選志愿的時候,她自己很堅決地選擇了這個專業。”
目前,第四代的“后備力量”也已經著手接班了,看來“以指代針”的絕技不會失傳。
【記者手記】
在尋找資料時發現,2006 年5 月20 日,中醫正骨療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是內科、兒科、婦科,而單單是把骨科的正骨療法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中醫正骨療法的地位之超然。說起梧州知名的跌打醫生,老梧州人都津津樂道,而如何繼承并發揚他們的“衣缽”,使這些中醫精髓承傳下來,讓我們的后代也以此為榮,避免“失傳”的發生,是目前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