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找梧州中醫世家的時候,家族中有三代、四代從醫的世家并不多見,能將醫術傳承下來,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但是找到劉景新后代的時候,竟然發現,他們的家族是六代從醫。他們先祖劉賢養曾為乾隆年間的御醫。
劉景新(前排右四)在中山紀念堂前與學生合影
六代從醫 擅長中醫內科
在1991年出版的《梧州市衛生志》中,介紹中醫中藥的篇章里,出現了一對父子的名字,劉景新及其父劉俊臣,這也是父子皆上榜的唯一一家。劉家世代為醫,傳承至今,已經有六代。據劉家后人介紹,他們的先祖來自湖南,第三代起,到梧州生活。由于先祖的墓碑保留完好,也于早年轉移時,搬至梧州。在墓碑的碑文里,他們發現,先祖劉賢養曾在乾隆末年,由于醫術出眾,被挑選至朝廷,擔任御醫,死后獲賜碑文記載。
劉俊臣是第四代傳人,而劉景新是第五代唯一的一個繼承人,他的后代6個子女中有3個繼承至今。
劉俊臣一生專攻中醫,在梧州市四方井開設診所醫治病人。1958年,市衛生局編印出《梧州民間秘方驗方》,動員全市中醫界獻方獻寶,劉俊臣毫無猶豫地將收藏的《醫學匯海》一整套貢獻出來,其子劉景新也將家傳的內科治療癃閉秘方獻出,(癃閉: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為主證的一種疾患。病情輕者涓滴不利為癃,重者點滴皆無稱為閉。)后來,市衛生局結合本地的驗方,整編出1147 條驗方,編印成書。在《梧州市衛生志》中特別標明了劉俊臣對該書整理所獻,凸顯其貢獻之大。劉景新也參與了中草藥志的編寫,而他的獻方也作為名家驗方選列于《梧州市衛生志》中。
劉景新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他不但學習家傳的醫術,還到專門的醫藥學校系統學習中醫。當時,像劉景新這種出身中醫世家,還去學校求學的極少見。1933年,19歲的劉景新考入位于廣州的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學習了5 年的醫學系統知識。當年,廣東中醫藥學校由廣東藥業八行的商人任校董,不鼓勵學生參與政治,而學校的學生全部都苦讀醫書,沒有參加過學潮,甚至連學生會組織也沒有。在這樣的環境里,劉景新刻苦鉆研醫術,為后來成為內科名醫打下堅實的基礎。
劉景新內、兒、婦科皆精通,他用藥注重靈活性,并贊成用食療的方法來保持身體的健康。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的市博物館館長突然腦溢血,由于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可能性極高,市人民醫院的醫生在用了一些方法治療后仍然束手無策。院長想起了擅長中醫內科的劉景新,要求遠在郊區的他馬上趕來,為患者治療。劉景新采用中藥散劑為主進行治療,化解患者腦部的淤阻及水腫,從而保持患者腦部的正常供血。最后,患者恢復到病發前的正常狀態,也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