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周學斌拿起一個長約12厘米,器身厚重、有鈍厚曲折的刃口的“石頭”,有點興奮地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考古學研究稱其為砍砸器。相當于我們現在使用的砍刀。”從這塊砍砸器的形狀來看,周學斌判斷它是由上萬年前的古人類,用另一個石頭直接敲擊它的一個側面,使得這個側面形成一個鋒利齒刃。他說,“古人類就是用它來砍樹、砍獸骨、挖植物塊根、砸堅果等工作的。”
據周學斌介紹,潯江流域的這處山坡上,以及附近的幾面山坡上,都散落了相當數量的坎砸器、切割器等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覆蓋面積大概有1平方公里。這能夠初步確定這個古人類活動遺址的時期是在舊石器時代,據推測可能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再確切的時間還有待考證。
梧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文物工作隊隊長鄭偉標認為,這個遺址的發現,充分證明了上萬年前,潯江岸邊的梧州已經有了古人類活動,這座山坡前河邊的農田,很可能是以前的河道,而我們所在的山坡,就有可能在是古人類生活的河岸邊。梧州這次發現的故人類活動遺址,和之前發現的木鐸沖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一起,聯同多年來考古工作人員在珠江流域的南寧、玉林、廣東封開一帶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與在云南發現的元謀人古人類遺址連成了一條線,這對研究珠江流域人類起源以及文化傳播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