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11月26日,本報刊登《馬路拉鏈為何成頑疾》后,不少市民紛紛致電本報熱線發表看法,熱議道路重復開挖的“馬路拉鏈”現象。部分市民指出城市建設道路改造為老百姓提供方便,讓他們感到欣喜,但過于頻繁的道路開挖影響交通和出行,又讓他們感到痛心。近日,記者采訪多個部門了解情況,“馬路拉鏈”現象成因復雜。
開挖審批程序嚴格
對于不少市民認為梧州市存在私挖、報少挖多、修復質量差等現象,導致部分修復點常常破損、下陷,給市民出行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的情況,市政局市政管理科給出了答復。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道路開挖規范程序沒有形成前,確實存在一些單位和個人隨意對道路“開膛破肚”的情況。自2008年下半年起,我市實行嚴格的道路開挖報批程序。開挖路面的施工,不管工程規模大小,都要走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批程序。程序規定,申請城市道路施工須提交五種資料,經過四個單位的審查,最后,市政、公安交警和管線單位確認后,相關資料匯總到市政府,由分管副市長批復,最后得到挖掘城市道路許可。而對交通影響不大的小街小巷開挖工程,可以減少交警部門的報批環節。供水管道搶修等特殊情況,可以實行一邊口頭報批、請示,一邊修復,事后再將有關資料補齊。實行道路開挖報批程序后,不但減少了重復施工、隨意施工現象,有關資料也全部得以歸檔保存,為今后城市公共設施改造及維修提供依據。
部門難以協調,開挖難以避免
市建規委、市政管理科以及水電氣通訊四大管道大戶,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我們都希望各種管線能一次性規劃到位,減少甚至避免道路開挖次數,實際上很難辦到。”市建規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道路路面使用年限、道路拓寬改造、管線埋設、地鐵建設、新小區建設等原因,道路的開挖難以避免。
對于管線埋設的問題,市政局市政管理科工作人員表示,道路開挖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能避免的矛盾。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增多,道路拓寬,電力、通信、水管都必須重新埋設。為減少路面開挖次數,現在電纜、光纜等通訊線路的鋪設,都采用“弱電管廊”技術。以后,光纖、電纜埋設不需挖開路面,通過管廊即可鋪設完畢。但這些只是針對新建道路進行統籌規劃,舊有道路短時間內無法避免,只能按實際情況,余留空間放下管道。
預埋管線似乎可以減少道路開挖次數,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梧州深燃天然氣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周石龍表示,在道路建設時,由于道路周圍的居民及報裝數量的不確定,他們往往難以準確估計管線的容量,從而與道路建設進行同步埋設。
對于各部門之間是否能夠協調,同步埋設管線,周石龍打了個比方,今年河西燃氣網管基本上已經鋪設完畢,按公司投資計劃,明年要鋪設河東網管。但是,水廠、電信等部門不可能與公司計劃一致。對于新建道路德翻修改造,如火車站站前大道,建規委發出通知,預留時間給各單位施工,但是已修好的道路,只能申請挖掘。
那么,是否可以一次性投資,全面改造網管以減少路面反復開挖的情況?梧州市粵海江河水務有限公司,營業部部長茹漢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我市居民用水價是1.72元/噸,其中,0.8元為污水處理費,上交給污水處理廠;0.03元是水資源費,需交給水利局;剩下的0.89元才是水費,歸公司所有。但是,這些錢只能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無法再擴大規模,更不用說對全市管道進行一次性改造,管道改造的費用只能等政府劃撥,公司現在只能哪里壞就在哪里修。
提高社會責任感,加強施工管理
對于道路反復開挖的情況,中國民主建國會梧州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譚鎮球表示,他認為根本原因在于資金缺乏。在發達國家建城區,地下設施占總投入費用的一半還多,其最大項目之一就是在街道下建“共同溝”。以解決以后因鋪設與維護管線再開挖道路的問題。市政人員通常可坐著汽車在地下作業,如有新的設施需要鋪設,也不必挖開馬路,直接從入口處開著汽車下去施工即可。
譚鎮球建議,要改善這種情況主要有三點:一是加強施工單位的社會責任感。政府招商引資給予這些單位許多優惠政策,但施工單位埋設管線缺乏前瞻性,導致路面反復開挖,因此開挖路面造成的損失費應有施工方承擔,“用金錢提高施工單位社會責任感”,以減少損失。
二是加強市政工程建設施工管理。現在的市政工程建設,往往是資金不到位就開始干,容易出現拖欠民工工資、延長工期的情況。如果資金籌備到位,做好工程預算,再設立專人監管的公共資金賬戶,就可縮短工期,將對交通、市民的影響降至最低。
三是管理成本不可省。按施工要求,工程承包者應該在施工現場設立警戒線,派兩個人疏導交通。但是現在的工程承包者,為了節約施工成本,缺乏交通疏導人員,導致交通混亂,因此極易產生安全隱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