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 年終歲末,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被吹噓得天花亂墜,林林總總的降價優惠充斥著人們的感官和神經。面對紛繁花哨的宣傳噱頭,市民大眾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辨別真偽、看清本質,慎防上當受騙。
手機優惠 名不副實
近日,有市民反映,時常收到通信運營商發送的各種各樣優惠套餐宣傳短信,營業廳里也掛滿了“充值多少返還多少”、“開通XX業務贈送大禮包”、“積分兌換購物卡”等宣傳海報,用戶看了不免為之心動。但市民鐘永明卻對此滿腹苦水。據介紹,前段時間他的手機收到一條運營商發過來的短信,內容大致是介紹某項新業務的功能,并告知近期正值免費體驗階段,只要回復信息即可開通。他心想既然是免費體驗,便按短信的提示作了回復,但很快發現,該業務還捆綁了其他多項聞所未聞的新業務,短期內無法退訂,面對手機包月話費激增、多次追討無果的情況下,只能自認倒霉。部分用戶也表示,各類促銷手段實際上只為誘導用戶開通新業務,除每月免收體驗費用外,并沒有實質性地返還相應的話費,而且各種優惠活動之間也相互制約,一名顧客同一時間只能參與其中一種,所謂的優惠大多名不副實。不少手機用戶甚至質疑:運營商打著優惠的旗號,卻又設立重重關卡,最后真正得到實惠的用戶少之又少,這難道不是變相設置陷阱嗎?
家居裝修 暗藏玄機
每逢年末,都是人們扎堆裝修新房的時期。眾多家裝公司和家具商場紛紛瞄準這個難得的商機,推出一系列打折優惠項目,如“裝修送家電”、“全場七折優惠”、“滿額回贈”等層出不窮的促銷花樣讓消費者應接不暇。市民阮志強是豐業藍天港灣的一名新業主,在新興一路物色到一家標榜“歲末促銷、全市最平”的家裝公司,當即與對方簽訂合同,打算于近期裝修新房,趕在過年前入住。但不久該公司卻以各種名義不斷提價,總價比預算超支一大截,而且材料、施工及服務各方面都“嚴重縮水”,他據理力爭要求賠償,但雙方一直僵持不下,新房裝修不了了之。
近年來,在家裝過程中引起糾紛的現象時有發生,或裝修效果與設計嚴重不符,或建材家具質量不合格,或實際支出與預算相差太大等,往往是由于業主裝修心切,盲目趨從于各種促銷手段急下訂單,只顧價格而忽視了其中的貓膩,導致最終吃虧。
藥品市場 魚目混珠
冬季是傳統的滋補季節,隨著年終的臨近,商家們為沖刺銷售業績頻出奇招、故弄玄虛,用高價保健品充當藥品兜售給顧客,并以“免費試用、包治百病、無效退款”等虛假夸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市民群眾大呼上當?;加卸嗄觑L濕關節炎的市民何作坤日前途經河東某大型藥店,恰逢店內正舉行年終促銷活動,在銷售人員的極力推薦下,禁不起低價誘惑,購買了四盒據稱療效顯著的“XX寧膠囊”,回家后才發現外包裝標注的竟是“魯衛食準字XX號”,根本不屬藥品而是保健食品,回頭討公道卻被告知特價商品不予退換。一直以來,藥品市場魚目混珠的現象都較為普遍,不少藥店明知有利可圖,就明目張膽地把保健品冒充藥品銷售,從中非法獲利。許多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不明就里、輕信鼓吹,很容易上當受騙。
工商、質監等部門提醒市民,歲末促銷多為“美麗陷阱”,常見的促銷手段有以過期或處理商品代替優質品進行打折,以次充好、欺瞞消費者;也有先抬價、后打折,混淆定價標準;還有“購物滿額送代金券”、“買贈聯合”等看似優惠實存貓膩的行為。廣大消費者一定要多留心眼,不要輕信五花八門的促銷花樣,應看重銷售方的實力、信譽度和售后服務等,還要學會貨比三家、理性消費,養成保留發票、電腦小票等購物憑證的習慣,以便出現質量問題時有據可查,有效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