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難以忘卻,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位于市南環路的黃貴光金飾店,生意日益興隆。每天,老板娘蘇碧瓊不到7時就拉開店門,但見人頭攢動,你擠我擁。為了打發這群打金熱,不得不按著次序發牌仔。"梧州人是沖著老字號來的"。年屆72的黃老板如是說。老梧州誰個不記得打金飾"黃西盛"?黃貴光正是"黃西盛"的傳人后輩。"為了繼承先父為人的誠和信,把老字號的名聲發揚光大"。他重新掛起了"黃西盛"這個老牌子。
????黃貴光的先父黃紹華,1894年出生于岑溪縣,然而,他有志氣,不甘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沒完沒了的日子。不到13歲,便拎起簡單的行裝,只身闖梧州,投靠到位于五坊路的華昌首飾店當學徒。他刻苦耐勞,很快便贏得了老板的器重,慢慢掌握了打造金飾的工藝。直至自己攢了一點積蓄,于1910年在北門口(現北山飯店附近),因陋就簡搭起了一間小鋪,開起了首飾工藝店。由于他為人老實,工藝又博得顧客的贊譽,生意越做越起色,后搬到四坊路,便掛起了"黃西盛首飾加工店"的招牌。"老父開店不容易",黃貴光提起老父,眼神流露出緬懷之情:"白天做不完的工,三更半夜還點著火油燈接著做,一面拉風箱,一面用嘴對著一支長銅管吃力地吹火熔金,然后一捶一捶地鍛打。由于積勞成疾,鋪子里總飄著濃濃的中藥味。"
????老字號黃西盛的第二代傳人黃貴光,從13歲起不離父親左右,把父親的為人之道和一手絕活學到手。當然,時至今日,已不用拉風箱,也不用嘴吹長銅管了,原始的工藝流程已隨著歲月的風云銷聲匿跡。長年累月端坐在三尺工作臺旁熔煉、倒模、鍛打、嵌接到嚴絲合縫,一坐就是半天不挪步的黃貴光,面色紅潤,一副童顏,毫無龍鐘之態。他的手藝獨到,聲名遠播,連桂林市的首飾工匠打不出的裝飾,他也敢于把活接過手,打造出滿意的效果,令桂林來客贊聲不絕,連聲說慕名而來不虛此行。黃貴光和家人天天與黃金打交道,他們的不斂不貪的舉止,更令人欽敬。他從業多年,份分足金交回顧客,從來沒有只字半語的投訴聲和不滿聲;拾金不昧更是屢見不鮮;有的顧客冒冒失失丟下金鏈、金戒指,他和夫人都一一放好,如數奉還。政府給予"黃西盛應得的榮譽:連年榮獲信得過個體戶,文明店、納稅先進戶的光榮稱號。
????1980年由我市個體協會牽頭,組織12個行業的代表參觀深圳,并探索在這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發展意向。黃貴光看中了這個城市的未來前景,便讓夫人蘇碧瓊和女兒在深圳開設打金飾、修鐘表行業。那時,深圳剛剛起步,條件艱苦可想而知;吃的用的,全由梧州托運到深圳,連飲用水也得自己挑。她們在國貿大廈附近搭起了鐵皮屋權當鋪面,直到1985年該處建起了大樓,才擁有自己的鋪面和工場。在深圳市掛起了"黃西盛"的招牌,不但吸引了深圳人的目光,也招來了港澳同胞的目光。港澳同胞中有不少是梧州老鄉,見到"黃西盛"的招牌,他們感到分外親切可信。隨著深圳的發展,"黃西盛"也不斷向前邁進。由黃貴光的兒女管理的、設在南湖路的"黃西盛珠寶金行",已由單一的經營,發展為零售黃金、鉑金、K金,設計和制造公司標志和紀念章、寶石和玉石加工等,已擁有員工30多名。
????事業蒸蒸日上的"黃西盛",根還扎在梧州市。黃貴光一家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是能工巧匠,連最小的孫兒也能打造出漂亮的金飾。而遠在深圳市管理"黃西盛珠寶金行"的兒女,情系梧州,心牽梧州。1994年梧州遭遇特大洪災,他們聞訊,當即捎來11000元捐獻給梧州受災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