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深度聚焦 激活千年文化底蘊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創建歷史文化名城
梧州日報記者 顏桂海 見習記者 祝琳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而現代城市發展中,文化與經濟的聯系已密不可分。如何加快圖書館、博物館、體育中心等文體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成了市“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熱議話題之一。
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首先要有文化內涵。市人大代表陳敏紅認為,我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歷史遺存豐富,文化特色突出,應把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發揚光大。城市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會滲透到各行各業,如加強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等,也是重要標志之一。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名師、名匠、名校、名企、名醫院等等,就難以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們要豐富梧州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
對于我市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見仁見智,紛紛獻計獻策。市人大代表鄧朗認為,我市地面和地下保存著較豐富的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城市的悠久歷史、光榮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西江文化,喚醒了人們對梧州深厚歷史文化塵封已久的記憶,激活千年文化底蘊,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提到了議事議程。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開發與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顯得十分重要。希望有關部門,在充分研究城市發展歷史和傳統風貌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編制保護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制訂嚴格的保護措施。做到高品位定位,營造良好創建環境,推進創建工作。
市政協委員孔敬祥認為,城市魅力不僅來源于亭臺樓閣、江河山色,更多更深的來自于歷史文化的積淀。歷史文化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個性,是城市發展的文脈、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等各種文體基礎設施的設立,是市民素質后勁足與不足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標志能有效地推動一個城市的文化進程,老百姓都十分渴望這些標志能發揮最大效益。切實加強我市群眾性文化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是關系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是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也是我市創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目前確定的109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廣西只占兩個城市,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市政協委員葉均廷深有感觸地說,一直以來我市的公共文體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后,有的還不如外地一家中小企業的文體設施。其實,公共文體基礎設施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等文體基礎設施不僅關系到民生,更應上升到人才素質提高的高度。沒有文體基礎設施的好環境,哪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只有以人才為依托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才不至于是無本之木。我市應從城市發展大局著眼,要有極強的前瞻性,把公共文體基礎設施納入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逐步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體基礎設施功能;從基礎入手,多渠道地籌集資金加快建設,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讓梧州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浩大工程從此破題,并用厚重的歷史來凝聚起梧州人民的意志,不斷前進和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