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合作,推進西江經濟帶建設
????完善發展規劃 圍繞西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部署,調整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港口碼頭規劃、綜合交通運輸規劃等專項規劃,以規劃引導西江黃金水道科學合理開發,促進產業沿江集聚,重點布局內河臨港工業、現代物流業、現代農業和旅游業,逐步形成分工明確、優勢明顯、協作配套的產業帶,推進全市50%的人口、70%的產業向西江沿線集聚,實現城鎮與產業的集聚發展,推動西江經濟帶形成。
????深化交通發展 圍繞建設國內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快構建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協調發展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完善綜合運輸體系交通布局,探索綜合運輸樞紐的建設和運營模式,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的建設,重視城市交通運輸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對接,努力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和“零距離”換乘。全力推動交通重點項目建設進程,盡快形成交通體系主骨架。加強國省干線公路的養護工作,加快縣鄉公路建設步伐,提高路網通行能力和通達深度。積極開通梧州機場新航線,確保航空客貨運量穩定。
????承接產業轉移 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整合各方力量,統籌推進全市招商引資工作。主攻粵港澳,拓展長三角,圍繞產業、依托資源招大引強,力爭引進一批大企業、大項目。依托特色產業園區和優勢企業,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優化投資環境,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確保招商項目合同履約率超過95%、開竣工率超過60%、資金到位率超過40%。
????加強區域合作 主動融入珠三角,主動對接北部灣,推動資源共享、產業配套、交通對接、環保同治,把西江黃金水道建設成為生態、高效的“綠色運輸大通道”。辦好第七屆梧州國際寶石節。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平臺,鼓勵企業到東盟建立產品加工基地、農業綜合開發加工基地、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基地。拓展與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以及臺灣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快沿江電子口岸平臺建設,規劃設立出口加工區,提高口岸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力爭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0%。
????六、堅定不移擴大消費需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發展商貿物流業 圍繞西江黃金水道建設,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著力培育扶持一批物流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專業物流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商貿物流企業,重點加快中恒國際醫藥商貿物流基地等現代商貿物流項目建設。加快城鄉商業網點規劃建設,重點改造和培育兩廣綜合市場、建材專業市場、裝飾材料專業市場等一批大型批發市場,增強市場輻射功能和拉動效應。深入推進“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新農村現代物流”工程建設。
????加快發展旅游業 圍繞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建設,統籌規劃,加快建設夢都美生態園、茶花主題生態園、體育雕塑主題生態園。提升騎樓博物城、龍母廟、歷史文化長廊、石表山風景區質量,加快四恩寺、天龍頂、李濟深故居、太平天國永安州活動舊址、袁崇煥故居等十大旅游景點景區建設。加快江濱、國龍等五星級酒店和會所建設,鼓勵和扶持現有賓館酒店改造升級,全面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加大 “梧州三寶”即人工寶石、六堡茶、龜苓膏的宣傳推介力度,推動旅游產品的多樣化、特色化、品牌化。深化與南寧、桂林旅游區和粵港澳旅游區的區域旅游合作。力爭全市旅游總收入達38億元,接待游客總人數達620萬人次。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籌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積極發展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廣告會展、出版發行、網絡數字等產業。支持文化休閑健身、藝術培訓等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推進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挖掘嶺南文化的深刻內涵,逐步打造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粵劇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圖書館、博物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創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化市場體系,拓展文化消費市場,創新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