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決賽中,唯一進入決賽的中國選手周洋打破奧運會紀錄并奪得冠軍。賽后有記者問“奧運會冠軍對你意味著什么”,周洋回答:“獲得這枚金牌以后,可能會改變很多,以后會更有信心,也會讓我爸媽生活得更好?!边@句話感動了無數網友。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對2856人進行的調查顯示,84.2%的人關注周洋奪金的新聞。參與本次調查的人,45.7%的人老家在城市,54.3%的人老家在農村。家庭經濟條件,1.9%的人自認處于“上等”,12.0%的人確認屬于“中上”,49.2%的人選擇“中等”,30.9%的人選擇“中下”,6.0%的人選擇“下”。
比對周洋奪金關注度還高的是,89.5%的人認同周洋“讓爸媽生活得更好”的獲獎感言。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經濟中等、中下、下的人選擇比例依次為91.0%、92.4%、88.9%,明顯高于上(85.3%)和中上(76.4%)。
公眾怎么看周洋的“讓爸媽生活得更好”
提起冬奧會,原本不是體育迷的劉榮也兩眼放光?!爸袊牭谋憩F讓我心情澎湃,尤其是周洋奇跡般地拿下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軍那場,太棒了!”更讓她感動的是,周洋的心聲也是她的心聲——“讓爸媽生活得更好”。劉榮覺得,以前很多運動員、明星得獎之后,總是按照套路說一大堆感謝的話,面面俱到,聽著像公關,有點兒假。周洋自自然然的一句話,卻引發劉榮發自內心的共鳴。
調查發現,對周洋的獲獎感言,79.9%的人認為“發自肺腑,真實感人”;73.4%的人表示周洋“對父母的孝順和責任感,值得學習”;45.4%的人同意“愛家才能愛國”。同時,也有43.1%人認為這背后也反映出運動員的保障體系不健全;28.9%的人認為“背負著父母的壓力,這種心理負擔有點兒沉重”。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馮仕政認為,網友高度認同周洋的獲獎感言,既可能出于他們對以往金牌明星過多“中國式套話”的反感,也可能與當代青少年更自我自然的心態有關。
“周洋對家庭的責任感,值得學習。”馮仕政說,青年不能因為家庭壓力沉重就不背負責任。當然,青少年也要善于處理“讓爸媽生活得更好”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系。過分執著于“讓爸媽生活得更好”也可能有負面影響,比如面對有些機遇不敢選擇而錯失更好的發展機會。
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青年教師童瀟認為,周洋的獲獎感言是一種青年純真的回歸,沒有“拔高”,也沒有“謙虛”,卻比任何精心設計的獲獎詞更能打動人人都有的那根親情的神經。但不可否認的是,運動員這個職業有特殊性,多年來兩極分化比較明顯,總體的運動員保障福利體系還有待健全。
時下青年奮斗的最大動力是什么
上網看了周洋獲獎的視頻,李曉蕾忍不住流淚了。18歲時她一個人從廣東潮汕到深圳打拼,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念頭就是讓家人生活得好點兒?!澳菚r我剛高中畢業,只會說潮汕話,花了3個月時間學廣東話和普通話,拼命融入深圳這個城市。從小店員做起,每月工資不過四五百元,但每次拿到錢我都會反復地數,做夢都會笑?!?
現在李曉蕾已是一家珠寶店的店長,薪水是以前的10倍,但為了供弟弟妹妹讀書,她每月留給自己的錢從沒超過1000元。身邊的朋友都說她活得有點兒累,她卻習以為常。每次給家里打電話,聽見父母高興的聲音,曉蕾就又有了繼續奮斗的勇氣。
“我爸媽賺的錢比我還多呢,我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兩年前,孟媛媛大學一畢業,就自己做主簽了一家研究所,根本沒給想幫她找工作的父母以機會?,F在,孟媛媛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加起班來也會一連熬幾個通宵,“賺錢雖然不多,但是花自己的錢帶爸媽出去吃喝、旅游,感覺挺爽。”
時下青年奮斗的最大動力是什么?本次調查顯示,79.3%的人首選“讓父母生活得更好”。其中,家庭經濟中等、中下、下的人選擇比例依次為81.0%、82.7%、77.8%,明顯高于上(64.7%)和中上(66.4%)。
此外,67.7%的人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66.8%的人選擇“讓自己生活得更好”;62.4%的人選擇“讓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家庭條件好的年輕人,更容易按照個人興趣和愛好選擇人生發展道路,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童瀟說,而家境較差的話,青年難免首先面臨賺錢的壓力。社會階層評價的三要素,財富、權力、聲譽,如果全呈同比相關趨勢,比如有錢有權了聲譽隨之就上升了,說明我們社會結構過于剛性,社會結構更呈封閉性,家境對個人的影響也就更大,下層在社會中的成功欲望和受挫感也將會更強。反之,如果我們的社會相對更有彈性,有錢不等于有權,有權也不等于就聲譽好,那各階層的選擇就差不多。
馮仕政認為,家庭條件和環境對青年奮斗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年輕人的成功不完全取決于個人的奮斗,也不完全取決于家庭條件和環境,而在于兩者的契合程度。從歷史統計規律來看,家境好的年輕人更容易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并不意味著人生更精彩——人生的精彩,還與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貢獻程度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