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公園內,不少兩年前由單位和市民植下的樹,由于缺乏種樹人的打理,如今長勢較差,部分已呈枯萎狀。(見3月12日《西江都市報》第二版)
猶記得2008年3月8日,筆者一家報名參加了由梧州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綠委辦、市林業(yè)局等部門聯(lián)合開展的“迎奧運,美家園,共成長”的家庭植樹活動,在植樹完畢后,盡管我們慎重地用繩子把寫著家庭名字的牌子牢牢地纏在樹苗的枝上,可僅隔一個月,當我們再度登上白云山,想看看樹苗的生長情況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牌子不知何處去。不僅如此,不少與筆者一同參加植樹活動的朋友都有同感:兩年時間過去了,樹旁的野草都長高了,可咱們種的樹怎么就總是一副“發(fā)育不良”的樣子呢,真叫人看了都心疼呀。
因此,筆者十分贊同《只見新樹“笑”,誰知老樹“哭”》一文中提到的“不應就此將打理樹木的責任推給白云山公園的管理人員,與其每年不斷種植新的樹苗,不如將原有的樹木護理好”的說法,并建議相關部門在組織家庭植樹活動的同時,緊密結合梧州當前開展的“創(chuàng)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活動,啟動家庭護樹活動,以更好地挖掘植樹活動背后的深層意義。
家庭護樹活動每年至少組織兩次以上,通過在媒體上刊登護樹啟事,組織曾經參加過家庭植樹活動的家庭加入到護樹的行列。由活動方免費提供肥料和工具,公園的園藝工人在旁指導的方式,指導大家給小樹施肥、澆水、除草、修枝,讓大家體會到一棵樹苗成長的漫長經歷,讓家庭成員在護樹活動中增加綠化意識、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意識,在護樹中促進家庭和睦,在護樹中美化環(huán)境,讓新樹老樹齊展“歡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