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實習生 羅麗思)隨著網上購物、電視直銷、郵購等的普遍化,近年快遞行業得到迅速發展,但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由于快遞企業良莠不齊,內部管理不夠完善及一些不規范操作,也給消費者帶來不少煩惱和損失。其中寄件晚點、貨物遺失缺少損壞、物品貨不對版等問題尤為突出,同時托運貨物雙方不簽合同或簽訂合同內容不規范,也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未檢驗就簽收
梧州學院大三學生小菲在網上購買了一部手機,收到快遞時未當場拆包裝驗貨便在收貨單上簽名,回去拆開后才發現并非她所買的那款手機,向快遞公司投訴卻被告知貨物已簽收,拒絕承擔責任。再去找賣家,賣家稱小菲已在簽收單上簽字,說明她對商品質量是認可的,故拒絕退換手機。因此,收件人在接收貨物時一定要當面驗貨,看看物品是否丟失或損壞,并確認核對一下郵寄的產品、數量、規格等,再簽字接收,千萬不要先簽字后驗收,如果先簽字后驗收,一旦發現貨物有問題,自身的權益將很難得到保障。
沒保價損失大
樸女士給在南京讀書的女兒托運一臺電腦,可當她女兒收到電腦時發現顯示屏已破損且電腦無法正常開機,找到該家托運公司,業務員稱由于樸女士的貨運單填寫不規范,僅寫了收貨人姓名、地址、電話、貨物名稱,“貨物價值”一欄沒填,也沒有對電腦進行保價,只能按照物流公司規定的以貨物托運費的三倍進行賠償。因此,在快遞比較貴重的物品時要選擇保價服務,這樣,在物品快遞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情況下,會起到很關鍵的保護作用。因為選擇保價后,物品丟失或者損毀的,可按照保價的金額獲得合理的賠償。
據了解,消費者在遇到快遞問題一般都只是向該快遞公司反映,卻很少將問題反映到維權部門或新聞媒體,導致相關部門和公眾對快遞服務的監督力度不夠,造成快遞服務問題很難及時、全面地得到解決,當糾紛發生時,快遞公司往往采取推卸責任的態度,使消費者難以獲得相應的賠償。為此,市消協提醒廣大消費者,除以上兩個案例中需注意的事項外,在托運貨物時,應增強自我保護和風險意識,選擇證照齊全,運行規范的物流貨運公司,同時看清托運快遞條款,簽好托運合同并注明由收件人簽收,保管好托運快遞的相關憑證,一旦發生問題后可及時投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