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飯館用地溝油并不劃算,一般不會為省小錢冒大風險
 
“收潲水的”每月去酒樓掏一次地溝油,交100元至200元,據餐飲業權威人士透露可能被用來“做肥皂”。
其實酒店、飯館如果使用地溝油并不劃算,每月也就能省下不到千元。
北京餐飲業壓力很大,誰會為省這點兒錢冒大風險呢?
我的油沒啥大問題!您還是去抓烤假羊肉串的吧!
據北京晨報報道,“你肯定吃過地溝油。”在這樣的口號下,地溝油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不同的是,這次專家給出的數據更為“驚悚”:10%的地溝油又回到了餐桌,地溝油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100倍是什么概念?據百度百科介紹,砒霜可在1小時內令人死亡,致死量為0.1g至0.2g,但也有人服入大量砒霜(3g)而不死。100倍,意味著多數人只要路過使用地溝油的攤點,僅是吸入空氣中的油滴微粒,就會立即斃命。
如此夸張的數據是科學還是炒作?通過搜索,網上相關網頁已達67萬多個,但信源均來自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但事實是:3月19日,何教授召開新聞發布會鄭重聲明,從沒發表過以上兩個數字。
然而,這并沒影響這兩個“驚恐”數字在網上的迅速傳播,“大酒樓的廚師長”、“黑心小販”紛紛發帖自曝“行業內幕”和“產業鏈”,但這些自稱“良心發現”的人卻都因種種原因不肯留下真實姓名,也沒有回復記者的短信。那么,我們的餐桌上真有那么多地溝油嗎?為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電冰箱能辨地溝油
“我確實用過地溝油。”特級廚師馮鵬說,他參股的一家中型餐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剛剛宣布倒閉,過去一年中,他全權管理著這家餐館,此前他還在多家大酒樓中擔任過總廚、高管。馮鵬向記者解釋,“一般情況下,地溝油和普通油無法區分,進貨時難免上當。中型餐館都是到集市上進油,大酒樓會有供貨商專門送貨,油都是用白塑料桶封裝,沒有品牌、生產日期、廠家等,油的質量好壞不易判斷。”
一般情況下,馮鵬只能通過實踐來判斷:飯館菜炒之前一般要先過油,在這道“滑油”工序中,好油可反復使用七八次,而地溝油最多三次就變黏,且有哈喇味兒。另外,室外溫度較低時,地溝油會像棕櫚油一樣凝固,所以常冒充成棕櫚油。因此,在冬天,可以據此來判斷假油;在夏天,則可通過冰箱來檢驗。一些媒體認為地溝油有味道,可以聞出來,此外里面含水多,下鍋會爆響,馮鵬認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因為水根本摻不進油中,且地溝油也沒什么異味。
“我干這行二十多年了,真正遇到地溝油的情況不過幾次而已。”作為廚師,馮鵬認為自己接觸地溝油的機會比普通人多,吃下去的也更多,他說:“如果毒性真是砒霜的100倍,我現在還能接受采訪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