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吃掉”的隱形毒藥
要了解“吃掉1/3的餐盒”有多可怕,首先要知道那些溶解在食物中被我們吃下去的,到底是什么東西。
科學檢測能夠幫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在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對餐盒進行的檢測中,工作人員將餐盒的樣品放入正己烷和乙酸溶液浸泡一段時間后取出,對溶液進行蒸發處理,并稱取剩余殘渣的重量,從而確定餐盒中有多少物質可能溶解在食物里。其中,正己烷模擬的是食用油,而乙酸模擬的則是醋,這都是日常打包食品中常常會出現的成分。
在理想的狀態里,一次性餐盒應當由高純度的聚丙烯塑料制成。這是一種像大米一樣半透明的圓形顆粒,柔韌度高,能耐高溫,浸泡在正己烷和乙酸溶液中,也不會發生化學反應。但在實際生產中,人們會在純凈的聚丙烯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酸鈣和滑石粉,作為主料之外的“填充料”。
在自然界中,碳酸鈣最常見的狀態是“石頭”,而在工廠生產的原料中,因為純度變高,它的外形變成像小粉筆一樣細細短短的白色固體。也正是因為它們的加入,有些一次性餐盒的顏色由透明變成了白色。
按照國家規定,填充料在原料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超過20%。但事實是,有的廠家原料中碳酸鈣的比例超過一半,有的“甚至會超過80%”。
不過,只用這些像粉筆一樣的粉末,無法造出柔韌防水的餐盒。因此,在原料中,工人們還需要加入石蠟和工業廢塑料作為補充。其中,石蠟是白色像蠟燭一樣的固體塊,工業廢塑料是咖啡色的小顆粒,稍微靠近,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這些工業廢塑料的來源,可能是工廠生產的邊角料、回收的舊塑料,甚至還有可能是醫療垃圾。它們被混合在一起,熔化后擠成長條,再被切成細小的顆粒。這原本是絕不允許用于食品行業的原料,最終被制成餐盒,盛滿了飯菜并送到了我們的面前,甚至還被我們吃進了肚子里。
董金獅介紹說,根據檢測結果,溶解在乙酸和正己烷溶液中的物質包括“工業碳酸鈣和工業石蠟中的部分致癌成分”。這也就是我們所“吃掉”的飯盒的成分。
這些成分中,工業碳酸鈣可能會影響人體的代謝系統,形成膽結石、腎結石,其中包含的重金屬雜質還會威脅人體消化道、神經系統的健康。至于石蠟中所包含的多環芳香烴,會影響人體的造血系統、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還會蓄積毒性,并誘發癌癥。
中國每年消耗一次性餐盒150億個,“合格率還不到一半”
如今,想要避開這樣的“黑心餐盒”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秘書長,董金獅表示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餐盒“合格率還不到一半”。
對于這一比例的計算過程,董金獅解釋說,全國生產餐盒的廠家,獲得工商和衛生許可證的只有一半左右。而他在平日的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在獲得許可證后,還會重新開始違規生產不合格產品。
更重要的,是在實際銷售中,不合格產品占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這樣的市場現狀又再一次影響了合格率的數據。
“利潤是唯一的問題。”董金獅認為。他算了一筆賬:如果生產優質餐盒,使用食品級的聚丙烯樹脂原料,每噸原料的價格就要11000元。而工業廢塑料的價格是一噸5000元,劣質的工業碳酸鈣填充料更便宜,一噸只要2000元,折算下來,黑心飯盒的成本能夠節約一半,也有了更大的盈利空間。
雖然從質量上來看,優質餐盒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因為聚丙烯的純度高,這樣的餐盒結實、不滲漏、對健康的危害低。董金獅甚至還編過順口溜,講解如何分辨劣質餐盒:“手摸軟綿綿,輕撕就破裂,一聞刺鼻又嗆眼,遇熱變形還滲漏,剪碎了水里會下沉,一折會出白印……”
但對于那些購買餐盒的消費者——各個飯店而言,相比于質量和安全,價格往往是他們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低價的劣質黑心餐盒就這樣一次次地占了上風,擠占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董金獅甚至忍不住抱怨,北京的市場“簡直就要被爛餐盒壟斷了”。
他在很多城市看過“黑心餐盒”的生產過程,在北京市通州區,一個煙霧騰騰的小廠房里,環境臟亂不堪,空氣里充斥著刺鼻的怪味。“一個連許可證都沒有拿到的企業,當然不會注意衛生條件了。”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億個。如果按照董金獅估算的合格率,這意味著每年消耗的“黑心餐盒”超過75億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