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小水利
五小水利,配套不齊,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大旱之年,無力抗旱
“我們這一下雨就水土流失嚴重,不下又沒有水用,下也不成,不下也不成。”沈有華指著壩塘說,“你看,泥沙已經堵掉兩根灌溉渠道了。”
云仙鄉芒別組壩塘原有2萬立方米的蓄水量,這個唯一的灌溉壩塘現在填高了三四米,蓄水量不到12000立方米。遇上大旱,基本喪失了作用,灌溉的近90畝田地多已荒蕪。
云南省水利廳一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很長時間,云南的水利設施是在吃老本,小水庫幾乎沒有進行過修繕。結果1/4的鄉鎮政府駐地飲水困難。而有些地方的小水塘,不僅缺乏資金修繕,更沒有科學管理,干旱來襲,比小水庫干得更快。而小水窖在沒有水源補充的情況下,更是毫無抵抗旱情的能力。
粟邦良還認為,普洱甚至云南很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未發揮蓄水抗旱功能,與部分小水利承包到戶有關。
“有的壩塘承包給了個人養魚,下游用水他不放,防汛排空壩塘,他為了魚不干,水利設施起不到灌溉防洪作用。”粟邦良說。
云仙鄉桃子樹村的情況,只不過是一個說明問題的案例。該村芒別組唯一的灌溉壩塘只修復過一次,現在又被泥沙堵上了。臨近的老畢田組壩塘,“1958年建的,容量15000立方米,現在周圍都是紫色沙石,填了3米了。”沈有華介紹,現在蓄水量只有原先的一半。
而云仙鄉黃竹林村啞巴山水庫,因屬于集體所有,責任不明,管理起來互相推脫責任,現在引水管被泥沙堵住。
擴軍的壓力
五小水利,有錢沒錢都要做,有錢挖3米,沒錢1米也要挖
五小水利新建和維修,錢從哪來?
大旱之后,桃子樹村開會研究,想改造壩塘。清淤、筑壩,讓人可取水飲用。但是,當計算下來需要近30萬元時,村支書沈有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上面”的投入上。“我們希望上面能補助20萬元,自籌10萬元。”沈有華說。
對于人均收入1100元的桃子樹村村民來說,10萬元可不是個小數。一聽到集資,村民陳學仙首先想到的是去貸款。而老畢田組只剩下約40人,“他們認為沒希望了,出去打工,集資更難。”沈有華說。
對村民來說,如果修繕費用很高,那建壩塘成本則更高:從100公里外拉原料,折算下來,蓄一立方米水要400元。
沈有華計劃再次加高加厚一個可以惠及2個村組的壩塘,讓其蓄水達到20000立方米,預算25萬元左右。“這個工程兩個寨子集資幾萬,剩下的希望上面補。”
花錢太多,而覆蓋面卻不大。云南多山地,居民和田地分散,高成本建設的水利設施只能惠及一兩百人。據統計,普洱市農村平均一件水利工程,只能惠及130人。李啟林說,一件工程批不批,肯定要看效益,上報工程時經常很為難,因為別的地方動不動就惠及幾千幾萬人。
不管40個人還是400個人,沈有華只關心用水問題。村里拿不出錢,他只能不停地重復著:“希望上面支持,希望上面支持。”
沈有華1992年走馬上任當上村支書,這些年為村里爭取到了2次近30萬元的資金和物資修建五小水利。對他來說,最難的是讓村民掏錢修建水利,所以他更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上面”。2009年,他向上級申請水利資金,“領導告訴我,資金實在緊缺,等明年再看,沒想到一等卻等來了大旱”。
沈有華清楚,今年,有的地方所申請的工程效益大,上級部門會優先照顧他們,“桃子樹村形勢不妙”,但他說他仍舊會繼續爭取。
其實,水利投資,哪里都缺錢。李啟林說,2010年普洱計劃建11900多件五小水利,要1.3個億。從2010年到2015年,普洱市僅在五小水利方面需要資金,將從近1.3億元遞增至13億元左右,資金壓力巨大。
4月8日,國家防總發布消息稱,山區群眾飲水仍面臨困難,確保基本生活用水仍是首要任務。
“有錢沒錢都要做。有錢挖3米,沒錢1米也要挖。”李啟林說。(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