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時,樣板間是寬敞精致的小二居,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收房時,看到的卻是狹窄簡陋的一居室,房里只能放下一張床。200多戶業主好不容易買到房,卻發現套內面積縮水一半,公攤系數高達52%——在山東省高密市,一處預售樓盤上演了這樣的荒誕劇。
被戲稱為“史上最牛”的公攤面積如何突破重圍,公然示眾?記者日前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在離譜公攤系數的背后,暴露出法規與監管的重重漏洞。
套內面積縮水一半
“本來設計得好好的,這里放床,這里放沙發,還有開放式廚房,可現在放下床后,恐怕連轉身的地方都沒了。”4月19日,帶著記者一起來收房的張先生在房間里轉了一圈,不停搖頭。
2007年夏,在北京工作的張先生看中老家山東省高密市一處名為“貴賓首府”的樓盤。在他簽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上,約定建筑面積是85平方米,但套內面積、公攤面積都沒有說明。據記者實地目測,這個走幾步就會撞墻的房間,看起來也就40多平方米。
和張先生一樣,同在貴賓首府買房的單女士興沖沖來驗房,打開房門卻愣了——房間怎么看怎么小。測量后她發現,套內面積只有27.29平方米。單女士說,當初看樣板間時,房屋建筑面積是40.22平方米,銷售人員介紹公攤系數“肯定不超過30%”。而事實上公攤面積到底有多大?貼在貴賓首府一樓大堂內的一份由當地多部門聯合驗收的文件顯示:該樓盤從3層到20層,公攤系數達52.35%。
開發商拿出“法律盾牌”
賣房時承諾公攤不超過30%,收房時卻高達52.35%,這讓購買該樓盤的200多戶業主很是憤怒。開發商則拿出法律盾牌:“法律對于公攤上限沒有規定。”甚至直接說:“你們一百年都退不了房。”
記者就此詢問了開發商濰坊福城置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偉,他的解釋是,不同的使用功能決定了不同的公攤面積。貴賓首府不是單純的住宅,而是“酒店式公寓”,五部電梯、兩個樓梯間,寬敞的走廊和大堂,都要算入公攤面積,所以公攤系數才那么大。
政府部門為何一路綠燈?
如此高的公攤系數,究竟如何突破建設局、房管局、規劃局、土地局等部門的重圍,公然示眾?
高密市建設局副局長徐懷章介紹說,貴賓首府項目從規劃到建設、施工、驗收,相關手續是齊備的。他曾就公攤問題向山東省建設廳咨詢,得到的答復是,國家對于公攤面積的上限并無規定,無論公攤多大,都不違法違規,“只能說明這個項目的設計有問題。”
而對于“酒店式公寓”到底屬于“商用”還是“住宅”,徐懷章說,他也不清楚。記者調查發現,開發商在規劃時標明項目用途為“酒店式公寓”,而在銷售時,與業主所簽訂合同的用途卻是“住宅”。對此徐懷章說:“我認為這是開發商的營銷策略。”
對于張先生等業主來說,開發商和工作組的答復無法讓人滿意,對于他們最關心的公攤面積、房屋性質、產權期限等問題,仍然缺乏明朗態度和決定。截至記者發稿,有幾十戶業主始終未收房。
記者調查發現,52.35%的公攤系數背后,暴露出從法規到監管的真空和漏洞:一是商品房合同關于公攤面積的內容亟待規范;二是對公攤面積缺乏上限規定;三是對于酒店式公寓沒有明確界定,如何發放房產證都是一個問題。(據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