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制定的標準,當一國人口,60歲(含)以上的人口比例達到10%時,便意味著該國家步入老齡化社會行列。按此標準,中國于十年前便已經進入“老年型國家”。
????老齡的現實挑戰
????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含)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3億人,占總人口的10.46%。經過十年發展(截至2009年底),這兩個數字分別增長至1.67億人,占總人口的12.5%。尤其近一兩年,我國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將年均增加800萬人至900萬人。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而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我國人口每三個人中,便有一個老人。
????對此,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曾不無擔憂地表示:“我國正在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
????與“跑步進入”相伴隨的,是社會各方仍未做好的應對準備。因為中國的社會發展仍處于轉型期階段,這加劇了老年人問題的復雜性。
????“老人頻繁遭遇欺詐,除老人自身的原因外,根本原因脫離不了中國‘未富先老’的基本國情,必須通過國家、社會、企業、社區、老人、子女等的合力才能改變這一現狀。”中國人口學、老年學奠基人、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鄔滄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孫鵑娟博士曾于2007年出版了《中國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一書。她認為,目前步入老齡階段的這個群體有其獨特性。他們大多在建國前后出生,平均接受教育水平較低——城市老年人多數為初中文化水平,農村老人多數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這種知識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老人對藥品保健品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因此很容易被吹噓“高科技”“神奇效果”的不法商家所迷惑。 同時,“老年人退休后離開正式的勞動領域,生活圈子縮小了,在相對封閉的狀況下,獲取預防欺詐的相關信息也很有限。”孫鵑娟說。她認為,老人們知識與信息不能及時更新,導致他們與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漸趨脫節。《中國新聞周刊》與騰訊網進行的網絡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在1928個受訪家庭中,有近20%的老人基本不與家庭以外的人來往,45%的老人頂多把自己的交往范圍拓展到所住小區的同齡人中。
????但同老人與社會的“信息阻隔”相比較,情感的疏離與阻隔則更是當下中國老人的顯性群體特征。對于這一點,無論從《中國新聞周刊》對老年人的調查采訪,還是從所拜訪的幾位老年學專家的研判,都得以體現。
????“據我們的調查顯示,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比例高達50%,高于農村38%的比率。”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認為,近些年來,人們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轉變,人口流動的空前深廣程度,造就了“空巢老人”的普遍現象。盡管這是所有國家的發展趨勢,但在中國,因為老年人保障體系剛剛起步,“空巢”便導致一些社會問題的發生。“其實不只中國如此,西方發達國家也面臨這個問題,人在步入老年之后,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情緒失落、情感抑郁會接踵而來。”郭平說。
????正因此,面對保健商品的“情感營銷”時,一些老人明明知道商家背后的逐利目的,仍然選擇聽信。其實老人消費的是一種被“打包”的愿望,在這個消費過程中,老人情感的失落得以補償,同時獲得一種調理身體健康的期望,而這背后則是對晚年無法依托兒女以及對中國長期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的恐懼。
????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2006年所作的全國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老年人自報慢性病患病比例,城市為80.8%,農村為65.1%。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養生熱潮在老年群體中為何如此盛行。
????事實上,不法保健品商家盯上老年人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便已開始,只是現在無論從欺詐手段、受眾規模、影響程度都在向深度廣度發展。尤其近兩年,各種保健課變相傳銷在全國范圍內不斷上演,老年人受騙比例急劇增加,“老人自身看病就醫、適應社會等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類事情就會不斷重復發生。”郭平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