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曾燕)隨著炎熱夏季的到來,許多市民喜歡購買雪糕解暑,可當選購時,面對著滿眼蒙牛、雀巢、伊利等外來產品時,總感到似乎少了些什么。8月5日,領著孩子選購雪糕的陳女士告訴記者,作為一個老梧州人,她是吃著本地雪糕長大的,可近些年,這些留存著她童年記憶的產品逐漸沒了蹤影,為什么就沒有我們梧州自己的品牌呢?
????梧州雪糕市場鮮有本地貨
????5日,記者走訪了梧州市內多個冷飲攤位及超市后發現,當下占據市場主流的雪糕,大多是異地生產的品牌雪糕。一冷飲銷售人員劉女士說:“以前也賣過梧州本地生產的雪糕,但由于口味、品質不及一些大品牌,銷售的情況也不好,就不賣了。”
????新興市場一位長期從事雪糕批發的趙女士也表示,“五六年前她還賣過一些地產雪糕,比如‘全家福’五支裝冰棍,當時銷量還挺好,可是逐漸的這些本地產雪糕就退出了市場。”
????本地雪糕多由小作坊造
????記者走訪了梧州市內幾家大型的超市了解到,目前梧州也有本地生產的雪糕,品種有“小奶油”、“綠豆”、“雙棒”等,但除了“小奶油”雪糕外,其他的很少有人知道。而據京梧市場內一家雪糕批發處的銷售人員介紹:“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都是些小廠生產的本地雪糕,有的廠子甚至就是‘夫妻店’,用不了幾個人,這樣的雪糕批發銷售情況還可以,多數小區小賣部以及各繁華商圈擺飲品攤的都來批發。因為本地產雪糕批發價也就兩三毛錢一根,在繁華商圈飲品攤上也能賣上1塊錢,與大品牌雪糕一個價,但利潤卻翻一番。”
????質量不過關是最大問題
????本地雪糕為何不受市民歡迎?對此,一位銷售人員直言,本地的雪糕便宜,但質量不行。市民吳先生說,因為天熱口渴,他曾經在郊區一家小店買了個冰棍,結果吃下去滿口的糖精味,一看包裝是本地產的。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這些小作坊式的本地雪糕廠,缺乏品牌意識,而且只注重眼前利潤。在原料、人員、生產加工等方面投入很有限,能省就省,質量不過關,銷量小利潤也少,只能形成惡性循環。
????資金技術成發展瓶頸
????長期從事雪糕批發的趙女士說,本地雪糕廠一直沒有自己的品牌,這與企業規模不夠、人才缺乏等都有關系。據介紹,一家中等規模的雪糕企業,生產設備動輒上千萬,這樣的資金投入,一般的企業無力承受。沒有設備就不能實現批量生產,而且現在大企業設備更新的速度也很快,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做后盾。另一方面,如今雪糕口味不斷出新,生產制造方面也需要專業水平較高的技術人才,這也是小作坊所不具備的。
????而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從銷售上看,大部分冷飲廠商都把雪糕的價格定在一元到三元左右。可據了解,即使是售價一元的雪糕,本地產品也是少之又少,市場影響力非常有限,整個市場幾乎被外地產品所占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