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報訊 (記者 祝琳)高校錄取通知書的發放已接近尾聲,絕大多數考生的去向也基本“塵埃落定”。對于如愿以償的考生來說,自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但對于落榜或成績不盡如人意的考生來說,往往容易受悲觀失落、焦慮不安等情緒困擾。對此,心理專家提醒,“失意”考生應盡快調整心態,家長也要幫助孩子走出陰影、恢復斗志。
????近日,一些考生家長向記者反映,孩子在今年高考成績不理想,出現了消極、壓抑的心理,家長普遍感到擔憂。考生家長雷軍彥告訴記者,兒子今年高考考了200多分,僅比高職高專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高出一小截,由于分數競爭力不大,兒子的高校錄取通知書至今仍無著落。最近一段時間,他發現兒子時常表現出迷茫、困惑、自閉等狀態,一天到晚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而且經常不說話,也不愿與家人交流,似乎對很多事情失去了興趣。雷軍彥不無擔心地說:“其實高考考不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做家長的最害怕孩子盡是往壞處想,搞不好還可能憋出病來。”無獨有偶,考生張婷(化名)的母親李女士也表示,女兒高考后由于成績不理想,假期基本都“窩”在家里,親戚朋友的聚會也不愿意參加,一問之下才知道女兒感覺“沒臉見人”,索性把自己“藏”起來。張婷也向記者大吐苦水,她說:“碰到熟人總愛問我高考考得怎樣,考上哪所大學之類的問題,我自己已經夠煩的了,他們還要來增加我的煩惱。尤其是看到以前一起玩的同學,大部分都考上了好學校,我就感覺自己特別沒用、矮人一截,心情變得更加糟糕。”
????對此,梧州春雨心理咨詢工作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雪珠表示,高考結束到錄取工作結束這一階段,往往是考生心理問題的高發期,一旦處理不善,極有可能影響今后的生活和學習。陳雪珠說,在現行的教育機制下,高考“一考定終生”的思想對考生和家長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一旦考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與預期目標相距甚遠,認為自己是失敗者、不是讀書料子等悲觀心理、焦躁情緒都有可能隨之出現。而大部分家長往往只關注孩子考前的心理狀態,對考生考后面對失利時的巨大心理落差并不太在意。因此,高考放榜時期考生的心理異常敏感,需要家長、教師和全社會及時施以關懷。
????梧州心之家心理咨詢中心有關工作人員則提醒家長也應及時調整心態,不要一味責怪和抱怨孩子,增加其心理負擔,這樣有可能使全家人都陷入消極情緒之中。“家長首先要學會自我釋懷和自我激勵,時刻留意孩子的心理變化,一旦發現其有消極悲觀、自暴自棄的傾向或行為,必須及時進行溝通和引導,鼓勵和幫助孩子認清現實,盡快從失意和消沉中走出來,重樹信心,再接再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