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稅負是研究機構的結論
在《回顧》對央企高稅負的表述中,“國企的稅負均值為27.3%”、“國企綜合稅負是私企平均值的5倍多、是股份公司稅負平均值的2倍”,這三個數字尤為顯眼。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前些日,有媒體對A股上市公司的稅負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A股全部的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992家國企的平均稅負僅為10%,而其余民企的平均稅負則高達24%。從數據上看,民企高出國企14個百分點,表明了民企稅負遠遠重于國企。
在此背景下,《回顧》中“國有企業的稅負是私營企業5倍”的論斷,再加上國資委并未披露相關的計算方法和數據來源等問題,一時間,“5倍論是如何炮制出來的”成為熱議話題。甚至有學者對國資委發布這份《回顧》的動機也提出了質疑。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表示,這一信息既然是由國資委公開發布,數據應該是可靠的。但由于沒有數據的具體資料出處,以及計算公式,對其結論是否可靠就無法作出判斷了。
國資委相關人士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這個數據并不是國資委內部計算得出的,而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根據歷年《中國稅務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研究了國有企業稅收問題,得出了如上結論。
記者注意到,在長達87頁的《回顧》中,關于稅負的章節中,也沒有具體的計算公式,除了幾個圖表,有近300字的文字表述也是引自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的研究。該研究還表明:“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為國有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央企高稅負與房地產無關?
房地產業從來都是高稅負行業,隨著央企高稅負數據的公布,輿論再次將焦點聚集到了“央企該不該退出房地產”的爭論上來。
其實早在今年3月18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就已經宣布了“清退令”,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將退出房地產業務,保留16家央企主業為房地產。
據悉,自國資委發布“清退令”至今,78家央企已經全部上交退出方案。
一方面是大多數央企在逐步退出房地產,而另一方面,“央企到底該不該退出房地產”的爭論依然延續至今。其實,從國資委發布“清退令”時開始,力挺央企從事房地產的聲音就不曾間斷過。
一位網友說,目前富豪榜上的很多房地產大亨都是私營老板,這些人的想法就是央企最好不要進來跟他們搶地。為什么私營老板可以做,別人就不能做!與其讓這們這些私人大老板做房地產,掙的錢都揣到他們私人的腰包里,還不如讓央企去做,這樣,后續的服務還有保障,老百姓還能受點益。而那些私營房地產大亨,蓋了房子,把錢揣到自己腰包里就跑了,找不著人了。
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部部長王志鋼似乎也不贊成央企退出房地產。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央企房地產是否退出,最重要的是要理清央企的角色定位。央企以國家為出資人,必然代表國家在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上行使出資人角色,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棟梁。此外,國家也是全國人民的國家,央企從本質上代表著人民利益,也自然更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央企退出房地產領域,拋開商品房不說,那些保障型住房有多少民企老板愿意建設?
王志鋼進一步分析認為,今后,伴隨著全國保障型住房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仍然急需大批優質的、資金實力雄厚的國企。只有這樣,才能杜絕很多商業利益驅使下的保障性住房領域的權力尋租行為,確保這些保障型住房建設中的去商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