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我市首屆粵劇文化周圓滿落幕,在帶給人們精彩的文化大餐的同時,卻也給人們留下許多思考:目前梧州的粵劇人才和票友,大多數是中老年人,粵劇發展呈現青黃不接的狀態。
????“如果粵劇人才出現斷檔,同時沒有新的戲迷,戲劇的發展難有美好的明天。” 梧州粵劇團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說。 戲迷票友日趨老齡化
????粵劇是嶺南地區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粵方言地區。梧州,一座千年古城,有著深厚的粵劇文化積淀,在新中國成立后,梧州粵劇在國家扶持下,粵劇曾經閃耀粵港澳地區。“粵韻依依鴛江畔,曲音裊裊山城間”,就真實描述了梧州街頭巷尾絲竹聲聲傳唱粵劇的民間生活景象,也印證了粵劇在梧州群眾心目中的地位。經過60年的發展,梧州培養出以黎俠峰、潘楚華等為代表的粵劇傳人。但近年來,只聽粵韻絲竹之聲變得越來越弱,粵劇演人才和戲迷還是以前的那些,再難找到新的戲迷了。
????從日前舉辦的粵劇文化周活動中的“唱響金秋”粵劇曲藝大賽參賽者情況就可見一斑。報名者中年齡最小的17歲,年輕人只有寥寥的三幾個,其余都是45歲以上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市民李子墨稱“如今的粵劇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其實,粵劇人才和粵劇迷老齡化也許與演出場次少有關。據了解,自改革開放初期粵劇繁榮幾年后,近年來幾乎沒有粵劇大戲在梧州演出了。“劇團的發展,穩定的劇迷,一定數量的場次,才能使戲劇健康發展。戲劇的發展要有演員,也更需要有戲迷觀眾。”梧州粵劇團團長沙厚和說。
????有識之士曾經呼吁重視粵劇迷、粵劇演員老齡化問題,前幾年開辦了一些學習、培訓班,但都是剃頭擔子——一頭熱,開辦了兩三年,培養不到50人,因為缺乏生源而不得不停辦。 培訓戲迷演員需從小抓起
????如何才能避免粵劇迷、粵劇演員老齡化問題的出現,使這個反映典型地方文化的傳統粵劇不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我們如何走出低迷的局面,如何把更多觀眾吸引到劇場來。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目前,梧州粵劇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既是觀眾老齡化,又是演員青黃不接,從而可能導致節目不能吸引人。
????梧州沒有專門培養專業粵劇人才的學校。廣東八和會館名譽顧問、澳門龍騰粵劇團團長陳惠萍直言,“現在既擔心觀眾老齡化,又擔心這行當的演員青黃不接。現在的年輕人不看粵劇,等他們老了還可能來看,但我們沒有接班人,拿什么戲去吸引人再看下去呢?”唱了數十年粵劇的她對此憂心忡忡。
????我市已退休的粵劇資深藝人張福偉認為,有關部門應當思考如何培養粵劇人才、培育粵劇迷,如果幾歲大的小朋友都喜歡粵劇,那么梧州粵劇就大有希望了。已退休的粵劇資深藝人梁超平認為,要培養更多粵劇迷、粵劇演員,才能不會導致青黃不接,希望從全市的文化環境營造、劇團方面不斷努力,創造條件和環境,多舉辦文化活動,從有興趣的小朋友抓起,培養他們對粵劇的興趣,并采取有效方法,繼續弘揚梧州粵劇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