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2011年至2015年),是梧州市貫徹中央、自治區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三次全會精神,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對于抓住和用好我市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梧州市圍繞實現“富民強梧”新跨越,接軌珠三角,融入北部灣,全力推進三農工作,走好經濟發展“三步棋”,唱響城市建設“三部曲”,打造“兩城市一基地”,構建“一帶兩地一樞紐一園區”新格局,建設綠城水都,振興百年商埠,使經濟發展更好更快,城市發展更大更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更有尊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綜合考慮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綜合實力有較大提高。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投資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力爭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2000億元,財政收入超100億元。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構建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更趨合理,服務業比重努力達到全區平均水平,城鄉協調發展取得新進展,城鎮化爭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居民消費率有較大幅度上升。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低收入者收入明顯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繼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基本扭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翻一番,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各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勞動就業明顯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集聚和輻射功能顯著增強。社會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自治區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基本控制,節能減排指標全面完成,循環經濟建設取得成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花園城市”工作取得新進展,森林覆蓋率保持較高水平,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綠城水都”的特色生態優勢進一步彰顯。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步伐顯著加快,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社會創業創新形成新局面,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高。
????打造西江特色農業示范區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完善農業產業體系。
????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優先發展養殖業,大幅提高養殖業比重,“十二五”期末力爭達到全區平均水平以上,重點擴大雞、豬、兔、蠶、魚、蜂等特色養殖業規模,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大力發展種植業,保持和提升林業的傳統優勢,擴大采脂林等林產林化工業原料林和林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六堡茶、砂糖桔、中草藥、八角、玉桂、軟枝油茶、蠶桑以及蔬菜等特色優勢種植業。加快培育現代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打造龍頭企業集群,培育一批超億元產業和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重點扶持中恒制藥、神冠蛋白腸衣、華虹絲綢等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促進農業企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和休閑觀光農業,鼓勵和支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建立一批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與出口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無公害基地,重點推進西江經濟帶梧州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產業集群分四梯次發展
????雁行陣勢發展現代產業,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基地。發展現代產業是我市綜合實力增強、人民生活富裕的根本途徑。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的戰略部署,立足于我市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優化現代產業雁行陣勢布局,集中力量優先梯次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第一梯次發展再生資源產業集群,培育成為千億元支柱產業。第二梯次發展陶瓷產業和不銹鋼制品產業集群,分別培育成為超300億元和200億元產業。第三梯次發展醫藥、食品和光電信息產業集群,分別培育成為百億元產業。第四梯次發展林產林化、禮品飾品、化工和機械造船產業。同時,繼續把六堡茶、人工寶石、日用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壯大。
????加強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梧州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梧州陶瓷產業園區、梧州工業園區、長洲不銹鋼制品產業園區、赤水臨港產業園區等五大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各產業集中區也要加快建設步伐,形成特色產業集聚。進一步完善園區規劃,把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布局合理、企業集聚、產業集群、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發展商貿物流,重振百年商埠。依托西江航運干線、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西氣東輸二線管道五位一體運輸網絡,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重點建設赤水港綜合服務物流園區、紅嶺商貿物流園區2大綜合物流園區;建設中恒國際醫藥商貿物流城、建材商貿物流城、農副產品商貿物流城和日用品商貿物流城等4大商貿物流城,以及汽車、鋼材、機電、紡織品、零部件等30多個商貿物流專業市場和一批商業中心。
????發展旅游服務業,打造粵港澳“后花園”。按照“休閑度假保健養生”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以旅游為主的消費性服務業,建設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以蒼海湖為重點,加快“10+2”旅游項目建設,形成“一核四組團”的旅游景區發展格局。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建成一批五星級酒店,建設一批集飲食、商貿于一體的休閑商務區、商業特色街等。景區、酒店、旅行社、旅游產品市場要創品牌樹品牌,量身定做特色旅游服務產品。
????重點開發建設西江兩岸
????以西江兩岸為開發建設的重中之重,引導全市40%以上人口、60%以上產業和60%以上生產總值集中在西江兩岸,實現沿西江率先發展。保護開發桂江兩岸區域。建立健全形成主體功能分區布局的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
????按照“以大帶小”發展原則,構建城鎮化新格局。“十二五”期末,岑溪建設成為桂東南副中心城市,城市人口達到30萬;藤縣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化中等城市,縣城人口達到20萬;蒼梧建設成為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的城鄉統籌示范城市;蒙山建設成為桂東度假休閑精品小城市。
????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花園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主要是建立城郊森林、城邊林帶、城中綠地有機結合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實施城市綠化美化、環城森林景觀、綠色通道、新農村綠色家園、森林生態文化和林業產業等建設工程,構筑生態網絡完善、景觀自然優美、物種數量豐富、城鄉共建一體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森林覆蓋率保持較高水平,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風貌改造和小街、小巷、小公園、小游園建設,城鄉品位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二五”初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取得實質性成果。
????創建園林城市主要是規劃建設一體化的城市綠網、水網、路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網絡系統。以建設大城市為目標,按照“改造河東老區、建設紅嶺新區、開發南岸片區”的思路,加快拓展中心城區框架,注重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重點完成“三沖”改造,深度開發紅嶺新區,促進南岸新城區雛形基本形成。完善城市功能,壯大中心城區綜合實力,增加人口和經濟要素集聚,到2015年,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00萬人,發展成為分布均衡、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景觀優美,人居生態環境清新舒適、安全宜人的城市。“十二五”期間,創建園林城市要取得重大進展。
????創建花園城市主要是在園林城市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現代化綠網、水網和路網,實現三網融合,體現以人為本,突出生態環境,營造生態精品,建設一批具有個性化、藝術化和嶺南歷史文化特質的主題公園、游樂園、娛樂城、植物園、森林公園、花卉公園、花園街、花園城、花園住宅,形成水系相通、主要景點和路網綠色廊道相連,實現綠在城中、行在蔭中、人在林中。營造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更美的四大生態空間以優化人居環境,打造粵港澳“后花園”,建設生態文明宜居城市。“十二五”期間,創建花園城市要全面啟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樞紐梧州
????建設國內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按照適度超前、系統優化、優勢互補、有效銜接、綠色低碳的要求,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構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以改善交通條件、完善交通設施、建設大能力通道、增強區域內部交通網絡集疏運能力為目標,建設連接西南、中南,走向粵港澳的國內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形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江海聯運的億噸級黃金水道。提升通江達海能力,開展西江干線3000噸級航道、桂江航道整治,建成長洲水利樞紐三四線船閘。重點建設赤水作業區碼頭、李家莊碼頭、紫金村碼頭等一批港口碼頭。加快建造標準化、大型化、專業化、多功能的綜合運輸船舶。梧州港吞吐能力要達到5000萬噸以上,并實現翻壩快捷轉運、水陸、水鐵聯運。打造西江航運干線、“一環七射三連線”的高速公路網、“豐字型”鐵路樞紐、梧州機場航空港及西氣東輸二線的水路、公路、鐵路、空港和管道運輸五位一體的大能力交通格局。加強城市現代公共交通體系建設,改善市區交通格局。完善區域交通網絡,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發展城鄉公共交通,實現城鄉客運公交化。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工程,基本實現村級公路硬化。
????建設西江黃金水道信息樞紐港。打造西江“無線數字航道”,實現西江航道、海事、港務、物流、電子口岸等信息一體化管理。全面推進智能化數字城市和物聯網應用基地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構建寬帶融合覆蓋城鄉的安全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構筑與西江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相適應的信息服務業體系。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外網建設,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
????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加快城市配網改造,建設安全可靠、技術先進、適度超前的供電網絡,發展智能電網。充分利用水電,加快推進核電、火電,積極發展沼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廣天然氣利用。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要江河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旺村水利樞紐建成發揮作用。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增強沿江流域市、縣防洪能力。關注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建設重要水源工程。加強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