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
■計劃投資7.6億元,加快建設總長36.2公里的32條道路;投資20億元,加大紅嶺片區重點項目建設
■抓好9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打造西江經濟帶梧州特色農業示范區
■加快推進紅嶺搬遷安置用房、紅嶺限價商品房的建設
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陳素雅 實習生 和倩楠)2010年,梧州順利完成全年各項經濟目標任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過去五年,梧州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全部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十個翻番”目標的順利實現,為“十一五”計劃目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昨日梧州市召開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盤點2010年及“十一五”的經濟工作成就。2011年,“十二五”計劃拉開帷幕,梧州經濟又將揚帆進入新天地。
看點一:
2011年,開始全面實施《富民強梧科學發展三年計劃》快讀:“十二五”期間,梧州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長的上升周期
會議指出,從我市環境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為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今年我市開工建設了一大批項目,相當一部分投資將在“十二五”期間發生效益。但另一方面,我市后發展欠發達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變,體現在: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不強經濟質量不高;人才嚴重短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市場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不夠先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高;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相對較弱。
明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也是我市實施“十二五”規劃和推進富民強梧科學發展三年計劃的第一年。梧州將繼續鞏固基礎,開展項目攻堅、服務企業和園區建設“三個年”活動,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
看點二:
打造西江經濟帶梧州特色農業示范區快讀:促進龍頭企業和經濟合作組織合作,增加農民收入,打造特色農業
會議指出,梧州將加快編制《西江經濟帶梧州特色農業示范區發展規劃》,促進新興農業龍頭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抓好超級稻推廣、六堡茶、金銀花、供港澳蔬菜等重點農業項目的建設。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同時,結合我市產業發展需要,繼續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增加農民收入。
從明年開始,梧州將在重點抓好9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力爭五年內建成100個社會主義新農村。此外,抓好農業綜合改革,力爭2011年組建一家村鎮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同時鼓勵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
看點三:
唱響城市建設“三部曲”,加快城市擴容快讀:城市建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進一步推進梧州城市開發
會議指出,明年梧州按照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花園城市“三部曲”的思路,將加快中心城市建設,一是改造老城區,結合“三沖”綜合整治,整體推進地質災害整治、危舊房改造,促進老城區的整體提升;二是繼續增加對建設紅嶺新區的項目密度和投資強度,明年計劃投資7.6億元,加快建設總長36.2公里的32條道路,同步推進新區的學校、醫院、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建設;三是以蒼海項目為重點,開發南片區,加快南岸路網建設,力爭簡稱以生態為主導的復合型現代化新城。
同時梧州明年計劃投資20億元,做好龍平龍華路網工程、紅嶺路網工程、西江三橋、西江四橋、南廣鐵路梧州火車站站前廣場、玫瑰湖環境建設、圖書館、體育館、人民醫院等重點城建項目的建設。三縣一市則要啟動縣城、重點城鎮面貌改觀的“三年行動計劃”。
會議還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靠合資合作、信托融資等市場化手段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我市城鎮開發建設。
看點四:
“安居”和“樂業”工程齊發力,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快讀:加快推進安置小區以及安置用房的建設,開發更多城鎮就業崗位
會議指出,要通過改善民生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一是要大力實施“安居工程”,進行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以及城鄉危舊房及棚戶區改造的安居工程建造。會議強調,必須加快推進棗沖、富民安置小區以及紅嶺搬遷安置用房、紅嶺限價商品房的建設,同時嚴格執行國家、自治區對這些保障性住房管理的規定,完善申請、審核、輪侯、復核制度,健全建立監管機制。
由于明年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都進入高峰期,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部分返鄉農民工的雙重壓力,明年全市要實現新增就業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5.5萬人。按照我市“樂業”工程實施方案,要求各縣(市、區)一方面要發揮各類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穩定現有就業,另一方面要挖掘就業崗位,重視大中專畢業生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開發更多城鎮就業崗位。
此外,會議強調,圍繞我市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明年還將繼續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人才戰略上吸引優秀人才向制藥、船舶、再生資源等重點產業聚焦。教育上加強農村中小學硬件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城區中小學布局,提高教育均衡化水平。加快資源整合步伐,推進職業教育發展,衛生上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加快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及建設,重視傳染病、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上重點加強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同時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