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記者 羅麗思
節后我市用工市場出現的結構性用工缺口問題使得一些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得不面對“招工難”的尷尬。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呼吁,解決問題需要企業、求職者、政府就業服務機構和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協調。記者了解到,作為企業與求職者之間的橋梁和中介,政府就業服務部門正通過舉辦各種招聘會、廣泛宣傳企業用工信息、帶領企業“走出去”等手段,積極緩解企業的用工壓力。
供需雙方難以對接
從年后定期舉辦的多場勞動力供給洽談活動的登記表上可看到,大中專畢業生求職者占錄用人數的比例約達25%,比以往有所提高。新生代年輕勞動力的加入,雖為勞動力市場增添了生機,但也凸顯了求職者期望值與企業所提供崗位存在偏差的問題。
“部分年輕求職者會出現‘看輕’職位的心態。”市就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據了解,如今用人單位為盡快填補用工缺口,不約而同地降低了對勞動力的年齡、學歷、性別等方面的要求。但現實是,大部分年輕勞動力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教育,他們認為自己能勝任市場提供的崗位。同時,這部分求職者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容易產生心理落差,他們更希望進入與自己知識、年齡相適應的用人單位一展身手。然而目前大部分招工企業更需要的是普工和技術工,供需雙方的難以對接,影響了部分企業招聘。
此外,盡管當前不少企業為吸引人才,提高了工人的工資收入,改善待遇并努力建立企業的福利機制,以求“用心”、“用情”留住勞動者,但仍有部分企業所提供的就業條件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要。而求職者維權意識的提高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求職者開始關心自身的工作時間、福利、自身價值等。
“要解決招工難,單靠政府引導是不夠的,還需要企業及勞動者轉變自身觀念與做法。”市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求職者應轉變就業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時積極參與技能培訓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企業也應從自身找原因。“用工穩定性差、流失率高是造成個別企業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改善企業用工環境是提高員工返崗率、緩解用工難的有效辦法。”該負責人建議,企業不僅要從員工的工資保險待遇、工作條件、身心發展等進行改善,強化員工在心理上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員工招進來,留得住,更要促進自身的產業升級,在管理、技術等方面進行產業提升,采用自動化設備,實現自動化生產,降低用工需求。
政府部門牽線搭橋
為應對節后用工緊缺問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正積極搭建企業招聘和勞動者求職的平臺。記者從市就業服務中心了解到,自2月11日開始,除每周二、五定期舉辦招聘會外,有關部門先后多次組織市內82家企業到蒼梧、岑溪、蒙山等周邊縣市以及來賓市金秀縣、貴港市平南縣、賀州市鐘山縣、富川縣等地開展招工活動,舉辦“春風行動”招聘會14場,以滿足企業和求職者的招聘求職需求。同時,組織人員分別到神冠蛋白腸衣廠、中恒制藥集團等我市重點企業及工業園區進行用工調查,詳細了解企業急需的用工情況。
“針對我市出現的結構性用工缺口,我們除安排用工企業參與定期舉辦的各種專場招聘活動外,還會到企業當中區,了解其用工情況,掌握企業的用工需求趨勢,收集、發布、暢通用工信息,使求職者和企業方都能及時了解用工需求,便于雙方及時牽手。”市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對企業的調查摸底中,還將對存在不足的企業提出改善建議,加大勞動監察力度,規范企業用工。同時,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挖掘周邊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積極聯系和組織企業走出市內外、區內外,將崗位信息直接送進村送到人,送到務工人員聚集地和招聘現場,幫助企業把招工信息傳達給務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