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州日報訊(記者 賴新云)“去年6月,這里是一塊雜草叢生、泥沙隨處可見的閑置地。沒想到現在卻成了一個小公園,而且還建起了亭廊、座凳,坐在這里看西江,旅途疲憊也消散了。”日前,從廣州回到梧州的劉樹文有了意外的“發現”。
劉樹文所說的小公園,位于市東出口龍船沖客運站對面。其巨大改變,緣于我市開展的“見縫插綠”工作。該地塊原先一片荒蕪,極不美觀。龍船沖客運站開通后,人流日益增加,更使這成為我市城市形象提升的一塊短板。立足于為乘客提供一處緩解候車疲勞的去處,我市投入70多萬元,對該地塊進行改造,并建起了亭廊、石凳等設施。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市有限的休閑場所難以滿足群眾需求,但要在山多地少的梧州,尤其是市區范圍內,建設大型公園似乎也不太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市結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在完善現有公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四小項目”建設,2010年就改建完成了一中小游園、下沖小游園、新興小區小游園等23塊小綠地,9個小景點、6個小游園,15個公共休閑活動場所。此外,在一些狹小的閑置地塊,“見縫插綠”增加綠地,并配套相應的休憩設施。
“市區目前已沒有地方可建大型公園,而小游園則成為其更好的補充。目前小游園已成為市民健身、鍛煉、娛樂的好去處。”市市政局有關負責人說。
活動場所的增加,既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增加了單位、部門參與城市建設的積極性,使“創森”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動。去年我市有140多個單位參加了“見縫插綠”工作,累計投入100多萬元,種植喬、灌木20多萬株(袋),改造綠地面積2169平方米。目前,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了34.58%、38.0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也達到了9.44平方米。
如今,在“見縫插綠”活動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市民參與到植綠、護綠行動中來,或為家庭植綠添綠,或為城市綠化管理出謀獻策。家住大塘市場的潘雪蓮近日在陽臺上添置了好幾盆盆景,增加庭院的綠化成分。她表示,當前梧州正在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每位市民都應參與其中,積極為城市為家庭添綠,美化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