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整的六堡茶產業系統中,茶園種植是發展基礎和先決條件。然而,受種植技術低下、管理粗放等因素的影響,梧州六堡茶毛茶供應遠遠跟不上加工企業擴大生產的需要,成為產業做大做強的一塊軟肋。
????陽春三月,春意盎然,走進蒼梧縣六堡鎮,暖風吹過,蒼翠群山間的座座茶園給人帶來陣陣茶香,滿眼的碧綠讓人心生舒爽。幾年來,承借六堡茶產業復興的東風,六堡茶在我市各主要茶葉種植區得到快速發展。作為核心原產地的六堡鎮,2010年六堡茶種植面積為15000畝,比上年增長了25%,是六堡茶種植歷史上面積增長最迅猛的一年。
????對這一喜人成績,高級工程師、原梧州茶廠廠長郭維深卻高興不起來:“與六堡茶產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這點種植面積還差得遠呢!”
????郭維深告訴記者,隨著六堡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工企業對原料的需求也節節攀升,企業原料本地自給不足越來越成為六堡茶產業發展壯大的“攔路虎”,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0年全市加工六堡茶成品茶產量約為8000噸,若按每加工1噸六堡茶需毛茶1.3噸計算,加工8000噸六堡茶需要原料10400噸,而2010年全市六堡茶茶園面積僅為4萬畝左右,本地毛茶產量僅為區區的1500噸左右,本地供給率僅為14.4%。
????一方面是六堡茶產業越做越大,一方面是本地毛茶原料供不應求,企業只能跳出梧州進購原料。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自己建設種植基地補充部分原料缺口外,少數企業從外地進購的毛茶作原料進行生產加工已成為行內公開的秘密。
????“梧州六堡茶是在梧州這片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特有的茶品種,其固有的‘紅、濃、陳、醇’及特殊檳榔香的品質風味是與當地的氣候及土壤直接相關的,因此,要保證六堡茶的獨特風味,要保持這個產業的健康成長,最重要一點就是保證原料來源的本地化,這不僅能保證茶葉的質量,也符合企業減低成本的考慮?!惫S深說。
????可喜的是,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來自梧州市農業局的消息顯示,隨著六堡茶產業的風生水起,六堡茶茶葉種植得到快速的發展,一個以六堡鎮為核心,以蒼梧縣六堡、獅寨、梨埠、京南和沙頭等傳統的六堡茶主產區鄉鎮為主力,包括藤縣、蒙山、岑溪部分鄉鎮以及蝶山區的夏郢鎮在內的六堡茶種植區域正在形成。2010年,全市新老茶園(包括復墾及零星分布茶園)共53322畝,僅在小小的六堡鎮,市內多家知名六堡茶生產企業紛紛建立起標準化的種植基地,還出現了諸如八集山莊等有機茶園。六堡茶種植正在往規模化、標準化方向大步前行。
????按照六堡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梧州將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集中種植,分戶管理”的經營方針,全面規劃14個六堡茶種植基地,進行老茶園更新、改造,新茶園建設,以每年發展2萬畝新茶園作規劃,進一步擴大茶園面積和生產規模,不斷改善茶業生產基礎,力爭到2015 年全市建成六堡茶原料生產基地15萬畝(其中有機茶園面積占40%),全面提升六堡茶產業化發展水平。
????梧州六堡茶種植發展歷程
????六堡茶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唐朝人陸羽在《茶經》中有記載:“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據此歷史資料推算,六堡茶的產制,當有1500多年的歷史。
????清朝嘉慶年間,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列為全國24個名茶之一。早在解放前,六堡茶就得到廣泛的種植,且產量也不小。據《廣西特產志略》(1937年)載:“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區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擔估價三十元左右。”
????抗日戰爭爆發后,由于交通阻塞,六堡茶銷售范圍日益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因此種植面積也大大減少,但作為六堡茶核心原產地的六堡鄉(即現在的六堡鎮)仍有六堡茶種植面積7500畝,占全縣面積之半 (見《廣西農業通訊》,1945年)。
????解放后,作為著名的僑銷茶,六堡茶仍在長時間內肩負著“出口創匯”的使命。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廣西人民政府指定六堡鄉為全省重點基地,當時僅六堡鄉的茶園面積就達1萬多畝,年產茶葉1200噸。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因為歷史和市場等原因,六堡茶又沉寂了下來,這一沉寂就是20年,市場上幾乎滅跡。
????近年來,在各種利好條件的作用下,六堡茶重新煥發勃勃生機,我市六堡茶種植面積不斷增多,種植范圍持續擴大,六堡茶這一古老又年輕的產業正在重振雄風。在梧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六堡茶產業化發展的決定》以及《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的引導下,六堡茶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僅2010年,梧州六堡茶種植面積就達53322畝,年產成品六堡茶8400噸,產值達8億,六堡茶正在成為我市農村經濟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