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俊,男,1971年6月生,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MICU(重癥醫學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
該同志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主動承擔工作重任,扎根重癥醫學臨床的第一線,無怨無悔、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是我市位數不多的年輕高級職稱人員,曾挽救了無數急、危、重癥患者,贏得了患者的肯定及廣泛的社會認可,在2004、2005、2008、2009年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2001年度被授予梧州市“優秀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09年度榮獲梧州市衛生系統優秀醫師,2000年至2003年被評為“醫院雙文明工作先進個人”, 2006年度榮獲醫院“人民滿意健康衛士”稱號, 2010年度榮獲醫院“十佳”醫生稱號。
一、廉潔自律,爭當醫學先鋒。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關心患者,遵紀守法,自覺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不以醫謀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多次拒收紅包。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嚴格要求自己,在我市衛生系統有良好的形象和影響力。
二、堅持宗旨,開展優質服務。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主動承擔工作重任,扎根重癥醫學臨床的第一線,無怨無悔、無私奉獻,贏得了患者的肯定及廣泛的社會認可。在緊張、繁忙的工作崗位上,做到隨時有急救任務,隨時到達急救現場,經常加班加點,有時連續工作達20小時。科室每年平均收治危重病人超過450人次,治愈好轉率70%以上,成功救治的病例包括MODS、ARDS、難治性心力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嚴重膿毒血癥、重癥胰腺炎、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大面積腦梗塞、腦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重癥手足口病等,得到患者、家屬表揚和社會、醫院的肯定,獲贈錦旗三十余面。
三、開拓創新,提高專業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臨床實踐工作,理論聯系實際,千方百計學習國內外新知識、新技術,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對急診醫學、重癥醫學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院前急救、急診科救治、以及ICU對危重病人的救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擔任廣西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委員。深入掌握重癥患者重要器官、系統功能監測和支持的理論與技能,掌握急、危重病的診治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進一步鞏固了在重癥醫學方面的專業特長。擅長心肺腦復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危重病的救治,擅長腸內腸外營養、鎮靜鎮痛治療、機械通氣等技術。撰寫并在國家級、省級期刊發表論文10篇。開拓創新,積極開展新技術、新作業。開展的課題《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鼻氣管插管在ICU的推廣應用》于2008年4月獲得市級科研立項,已成功開展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鼻氣管插管技術超過50例,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無創呼吸機救治急性左心衰的臨床應用》取得2010年市級科研立項,已成功開展,獲得醫院新技術、新項目三等獎;課題《經口氣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改進》獲得醫院新技術、新項目三等獎,《胸阻抗法無創連續心排監測在休克中的臨床應用及意義》獲得醫院新技術、新項目鼓勵獎;多個技術已在MICU規范、推廣應用:允許性高碳酸血癥通氣策略在COPD并Ⅱ型呼衰中的應用,鼻導管供氧連接方式下BIPAP無創通氣治療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依據X線解剖特點改進的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術的臨床應用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加強管理,打造一流學科。從醫院MICU成立開始,一直擔任科室負責人,在科室的籌建、建設以及逐步完善方面起主導作用。作為科室負責人,MICU經過努力,我院MICU在組織管理、病房規模、人員設備及專科技術等方面走在了梧州市的前列,打造了我市重癥醫學專科的品牌,建立了面向全院危重病人(主要是內科病人)集中收治的管理模式,MICU的醫療工作實行ICU專科醫師負責制,采取MICU專科醫師主管、相應專科協管或會診的醫療管理模式,符合廣西ICU建設與管理標準;已經開展了重癥常規監測與各系統監測,危重病評分,機械通氣(包括無創通氣與有創通氣),營養支持,鎮靜鎮痛,血糖的管理,纖支鏡治療等專業技術,形成屬于自己的技術特色。2010年,依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重癥醫學科評價標準》,MICU在組織管理、病房布局、人員配備及培訓、設備設施、醫療護理質量控制、醫院感染管理等方面進一步給予加強和規范化。我院重癥醫學科在2010年8月自治區重癥醫學科準入評估組的評審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得到專家的肯定和好評,同年10月通過評審,成為自治區衛生廳第一批重癥醫學科準入評審合格的醫療機構。
定期組織科室人員醫德醫風學習和專業業務學習,組織疑難病例、死亡病例討論,組織技能培訓與考核,定期選派年青醫生、護士到先進醫院進修,切切實實提高全科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通過努力,培養了一大批能勝任ICU工作的醫護人員,各ICU醫師和輪轉醫師均能熟悉掌握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呼吸機治療等,ICU醫護人員對重癥醫學和ICU的認識從無到有到深刻,出色地完成MICU的各項診療護理工作;1名主治醫師通過了全國重癥醫學資質考試,三名醫師已通過全國ICU主治醫師考試,成為首批ICU主治醫師;李梅英護師獲得“梧州市優秀護士”稱號,陳如均護師被授予醫院“十佳護士”稱號,黎遠清護長、羅燕護師、李運香護師獲得醫院“巾幗標兵”稱號。
五、牢記使命,完成救治任務。在非典、禽流感的防治、重大群體傷事故的搶救及急危重病人的治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積極參加抗洪救災、大型車禍、集體中毒等災難事件的救援工作,多次擔任救援工作急救隊隊長,參加院前急救工作超過上千次,成功救治了一批重傷員,2007年10月成功組織救治臺灣旅行團16名車禍傷員得到市衛生局的嘉獎和市領導的好評。擔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梧州市市級專家組成員,積極參與我市防疫工作,出色地完成了疾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
六、熱心公益,普及醫學知識。積極參與對口支援工作,是我院對口支援蒼梧人民醫院、岑溪市人民醫院的專家組成員,曾多次到蒼梧人民醫院、岑溪市人民醫院、藤縣人民醫院會診,指導并成功搶救了多例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膿毒癥、心搏驟停等病例。
愛崗敬業,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在學習班上擔任教師,對公眾(包括司機、工人、教師等)普及急救知識,開展有關現場救護及心肺復蘇的教育,使目擊者能實施正確的救治,為院前急救專業人員的施救贏得時間;到縣級醫院、衛生院出診、會診,幫助基層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