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潔華形象生動地描述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表現。黃祎婧/攝

梁潔華形象生動地描述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表現。黃祎婧/攝
梁潔華形象生動地描述自閉癥兒童的行為表現。黃祎婧/攝
????相關鏈接 自閉癥兒童——星星的孩子
????人們稱孤獨癥兒童為"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們這樣描述孤獨癥兒童
????他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
????他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
????他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
????有人說,他們是天才,因為愛因斯坦、凡高、牛頓等很多出類拔萃的天才生前都有怪異的行為,用現代的醫學方法去判斷,他們很可能患有孤獨癥。也有人說,他們是異類,只生活在自己的空間里,像個外星人,天外來客。
????家里有個像星星一樣沉默的孩子,家長的感受可想而知。一位孤獨癥孩子的媽媽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歷:孩子除了吃飯之外就是不知疲倦地玩耍,叫他,他不理你不看你,要是強行阻止他,他就大喊大叫,而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別的孩子1歲多就開始學說話了,而我的孩子都3歲了,還沒有叫過我一聲“媽”啊。
????個人社會交流成為“星星的孩子”最大的障礙
????與孤獨癥兒童近距離接觸時,你會發現,這些兒童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眼神瓢忽不定,從不正眼看你一回,與人沒有眼對眼的注視,很難與你實現交流。由于不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無論你說什么,做什么,他們都不理也不看。他們可能會重復地拍手、看手、搖擺、轉圈等幾種動作,出門要走認定的路線,走路時手摸墻壁前進,玩法單調、反復,缺乏變化,抗拒任何變化。一旦日常生活出現一點變化,他們就會強烈地抵制,直到恢復原來的式樣與秩序。
????約有50%的孤獨癥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語言溝通的孤獨癥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學舌似的仿說(回響語)、代名詞反轉、聲調缺乏變化、答非所問的情形,或自言自語,不知所云。也就是說,即便學會叫“媽媽”,那也只是簡單的模仿,孩子并不明白這意味著和代表著什么,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的。
????交流從注視開始
????怎樣幫助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治療呢?醫學專家建議家長從生活小事著手,用極大的耐心對待他們。
????首先,一定要和孩子對視,用眼睛傳達感情,即便孤獨癥兒童眼神游離,家長也要盡量與他交流。并且要用持續不斷地語言進行刺激,一旦停止這種交流,孩子會很快就回到他們封閉的小小的自我世界中。
????很多家長說,孤獨癥兒童不理睬家長的指令,也不知道他能聽見。專家解釋道,是孩子無法理解指令,他完全不知道應該聽什么,也不知道家長在說什么。所以,在幫助孩子進行恢復訓練時,家長和治療師應該用孩子眼睛能看得到的方式,來傳達我們想讓他干什么。例如,先做好一天的訓練計劃,明確每個時間段應該干什么,用簡單、形象的圖畫解釋這件事情,并在一天的訓練開始時就告訴孩子,在做每件事情前都向孩子重復我們在做什么,讓孩子理解。
????有些孩子很怕進入陌生的場所、見陌生的人,家長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假設第二天要帶孩子去康復中心見治療師,家長可以提前一兩天先去一次,并用相機記錄下乘坐的交通工具、康復中心的外貌、治療師的樣子、治療時所用的玩具等等。再去接受治療之前,出示這些照片給孩子看,告訴他我們將乘坐這樣的汽車,到這個地方,見這個阿姨或叔叔,玩這些玩具等等具體內容。讓孩子提前對所做的事情有所了解,減少恐懼心理。
????這種用照片講述的方式也適用于教孩子做事,例如,我們要教孩子澆水,可以先用相機把澆水的幾個步驟拍成照片,再逐一展示給孩子看。孤獨癥兒童也沒有正常兒童那樣的理解能力,也不會把精力集中到做一件事上。家長用語言、視覺的雙重刺激能幫助孩子集中精力。
????家長切不可命令或者呵斥孩子。如果孤獨癥兒童不想去某個地方,但家長非要命令他去,短期內一次兩次可能如家長所愿,但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造成命令性障礙,孩子就再也不會接受任何指令了。在孩子失敗、做錯事的時候,家長也不能急躁,孩子做錯事是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做,斥責是沒有用的,應該溫和地對孩子講述他應該怎么做才正確。
????讓孩子學會放松自己
????為了讓孤獨癥兒童能學會跟別人交流,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把孩子喜歡玩的玩具、喜歡吃的東西放到比較高的地方,讓孩子夠不到。孩子為了拿到玩具或食物就會主動跟家長比劃或是發出“嗯、啊”的聲音,此時,家長要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說玩具或食物的名字。
????對孩子進行社會性訓練,最重要的是讓他學會放松自己。一位患兒的家長說,她想讓孩子接觸社會,就帶著孩子去超市,結果孩子卻把貨架上的貨物弄得亂七八糟,見到喜歡吃的東西直接就撕開包裝,售貨員生氣地叫家長管好自己的孩子,弄得家長很難堪。另一位家長曾有過帶孩子坐火車的經歷,孩子看到周圍都是陌生人,大哭大鬧,亂踢亂踹周圍乘客,絲毫不顧及大家的憤怒。對于這樣的孩子,首先要讓他們學會放松,盡量找到一種讓他們能安靜下來的方法,這對不同的孩子可能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喜歡光,有的喜歡某個玩具或某種食物,有的看到某種色彩就會安靜。總之,要找對適合孩子的放松方法才是他能輕松融入社會的關鍵。[page]
????藥物無濟于事
????父親母親的育齡超過35周歲、多次生育、新生兒體重過低、出生后缺氧、宮內環境不佳、生產環境不良等因素均有可能造成兒童孤獨癥。另外,有些 3-6歲兒童在語言發育的黃金期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不與人交流,也有可能造成后天所致的孤獨癥。根據基因研究,單卵雙生的發病率高于雙卵,所以說這是一種生物學病理變化異常明顯的疾病。現在通常的方法是給予維斯通藥物治療,但必須要澄清的是,該藥物不能改變孩子的基因錯誤,只能起到鎮靜的作用,減少孩子的沖動、攻擊行為,但不能改善核心癥狀。
????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需要家長的配合、幼兒園、康復機構的輔導、社區和社會的支持。在日本,各省市區均有語言訓練培訓協會,會教給家長每天該做什么,如何改善孩子的生活技能。[page]
????孤獨癥難以治愈
????美國北卡羅來納中心大學格瑞斯博士介紹,目前的研究顯示孤獨癥的發病原因可能與接觸藥物、感染、重金屬、環境毒素,及遺傳因素有關,目前尚未發現可以治愈孤獨癥的藥物。而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盡早開始康復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如果進展順利,可以使孤獨癥兒童長大后生活自理,甚至擁有某方面的天才能力。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1歲前很少哭或一直哭,到別的孩子都能說話的時候,他還不說話,只在餓了時用手指想要的東西,發出“嗷、嗷”的聲音。在確認其視力、聽力沒有問題之后,就要考慮是否是孤獨癥了。經過專業機構的認定,如果孩子真的患有孤獨癥,首先應該接受“治療”的是家長。
????“作為一名孤獨癥兒童的家長,必須應該了解這個疾病的不可治愈性,我們的目標應該放在怎樣改善生活質量上。如果放任不管,他們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最后智商、認知等都將退化。”香港耀能協會高級言語治療師某某這樣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