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城市的改造和建設,都離不開拆(搬)遷,可以說沒有拆(搬)遷就沒有城市的新生,因為“破舊”才能“立新”。
城市發展的陣痛
?2006年6月8日這一天,對于平民沖、冰泉沖、石鼓沖(以下簡稱“三沖”)的大部分居民而言,是一個心悸的不眠之夜。?
?居民董瑞華原住在冰泉西路下級3-120號,這是一棟100多平方米的兩層框架式樓房。6月8日凌晨3時許,連綿不斷的大雨,滾滾泥石流從山頂洶涌而下。由于排水不暢,夾帶著砂石的泥石流將排水渠堵塞。泥漿無法排泄,洶涌的泥石流如咆哮的獅子不斷沖刷隔壁鄰居相對脆弱的磚木結構房屋,鄰居迫不得已暫避到董瑞華家。凌晨6時,鄰居的房屋轟然倒塌。
?隔壁房屋倒塌后,泥石流如脫韁的野馬更加狂暴肆虐。泥石流將一樓的一面墻沖倒,眾人立馬撤退到二樓。樓下是兇猛的泥石流,房屋搖搖欲墜,上下兩難,最后時刻,他們通過搭木板橋轉移到隔壁鄰居家。上午8時50分,董瑞華的房子也倒塌了,所有的家當,全部掩埋在黃土泥漿下。
?而家住冰泉西路145號的莫錦妃老人,6月8日對她而言,更是驚心動魄的驚魂。她被兇猛的泥石流沖開十幾米,幸虧在慌亂中抓住了一根水管,得以逃生。
?“6·8”地質災害事發并非偶然。由于歷史和地形的原因,“三沖”范圍內的房屋多為依山而建,挖山建房,高而陡的臨空面,每個山坡上有五至六級平臺,每個坡體上建造了大量民房,建筑布局雜亂,排水渠、電線、通訊線路等市政基礎設施陳舊落后。房屋之間間距小,人口密度大,不少地方伸手即可觸摸到隔壁窗門,跨步即可走到隔壁天頂,彈丸之地的“三沖”,居然居住了5732戶近2萬居民。不少進出主干道僅能容許一輛摩托車進出,一旦遇上火災等突發緊急事件,消防車和救護車無法直接開達事發地點。
?地質災害隱患和人居環境的“臟、亂、差”成為壓在“三沖”居民心口的大石。每逢雨季來臨的日子,“6·8”地質災害的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場面,令不少居民感到心悸。
關乎民生的攻堅戰
?越是發展速度迅猛的城市,危舊房所形成的“梗阻”越明顯。梧州,這座昔日繁華昌盛的百年商埠山城水都,無可避免地遭遇同樣的“成長陣痛”。
?“6·8”地質災害后,梧州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對該地段各個地災隱患點進行治理,但是,受當時資金等條件的局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補丁式的修補,只能說有效減少了區域地質災害的發生,但是缺乏深入徹底的大治理大改造。
?“雖然房屋周邊的邊坡已進行過治理,但是一到雨天,依舊徹夜難眠!”原來居住在冰泉西路145號廖寶培老人介紹。每逢雨季,一些災害整治點周邊山體泥土松弛坍塌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地災隱患成為人們的心頭大患。
?實施“三沖”地質災害綜合整治迫在眉睫,“大手術”才能消除地質災害。然而,要根除地災隱患,須集體搬遷避讓。“三沖”居民戶數多、人口密集、牽涉面廣,要集體搬遷談何容易?
?為了辦好這件實事,梧州市委、市政府拿出破釜沉舟的魄力,市委書記劉志勇強調“三沖”改造是梧州最大的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讓“居者有其屋”。市長王凱明確要求“要讓居民高高興興地搬出去”。大規模的“三沖”整治吹響了號角。
?而“三沖”地質災害整治的具體實施操作這副重擔,落在了萬秀區政府的肩膀。
?萬秀區迅速成立了“三沖”地質災害綜合整治項目指揮部,抽調了150多名領導和干部職工,組成14個動遷組和法律組、安置組、信訪組等11個職能組。
?為了制定既符合實際情況又令群眾滿意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動遷前全體成員分組分片,深入“三沖”范圍每一戶居民和單位,通過問卷調查、家訪以及座談會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廣泛聽取群眾的心聲和意見。
?為了妥善安置困難群體的居住問題,市、區兩級項目指揮部充分考慮搬遷居民群眾的居住特點和承受能力,充分考慮對困難群體搬遷安置的政策傾斜,準備了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商品房以及廉租房、公租房等不同價位不同類型的住房供居民選擇,不讓一戶居民由于拆遷無房居住流落街頭。
?2009年3月28日,“三沖”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工程之平民沖拉開序幕,梧州在地質災害整治方面邁出破舊立新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