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事故調查進展
????7月24日
????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在事故第二天對新華社記者說,事故初步原因是“雷擊造成設備故障導致”。
????7月28日
??? 上海鐵路局局長安路生說,事故反映出的設備質量、人員素質、現場控制等問題,說明鐵路部門的安全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些問題反映出鐵路部門的安全管理不到位。
????8月4日
????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表示,“這不是一場自然災害,而是一起特別重大的鐵路交通運輸事故,而且鐵路方面也指出,事故當中所暴露出來的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和問題。”
????8月22日
????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說,這起事故既暴露出信號系統設計上的缺陷,同時也反映出故障發生之后,應急處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新京報社論:公布調查進展也是一種“結果”
????相對于調查過程隱而不語而言,此時,公布事故調查進展情況也是一種“結果”,有助于滿足公眾知情權。期待調查組最終給出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動車事故調查報告。
????“7·23”動車事故發生將近兩月。昨日,國務院調查組通報了事故調查進展情況。
????近兩個月來,調查組深入開展了現場勘查、模擬試驗、技術鑒定、調查取證、綜合分析和專家論證等一系列工作。目前仍有許多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和驗證,事故調查報告的形成“仍需要一段時間”。
????近日,民眾非常關心“7·23”動車事故調查情況。因為,在7月28日,事故調查組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采訪的時候曾說,調查結果爭取在9月中旬公布。雖然,這位負責人沒有說“一定”要在9月中旬公布調查結果,但是,既然曾經有表態,現在時間已到,民眾自然有很強烈的期待。此時,公布事故調查進展情況也是一種“結果”,有助于滿足公眾知情權,緩解公眾的知情焦慮,值得肯定。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一個重大事故的調查結果何時公布,不應設定具體的時間表。固然,誰都希望,事故調查結果越早出來越好,不過,事故調查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既需要科學、嚴謹的精神,也需要認真負責的態度,最終調查結果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國外很多火車、飛機事故發生后,最終的調查結果都不是一兩個月就公布出來的。2005年4月,日本兵庫縣火車出軌事故,調查結果是在兩年后的2007年6月公布。2009年6月1日造成228人喪生的法航空難,初步調查結果在今年5月31日公布。顯然,動車事故調查結果的科學、真實、徹底,比公布的時間更重要。
????在此必須要明確的是,事故調查講究科學嚴謹,并不意味著事故調查情況一定要等到最終結果出來才公布,或者人為拖延時間公布。 “7·23”動車事故傷了國人的心。公眾生怕真相被掩埋、關心調查結果,都在情理之中。有關方面既要顧及民眾的情緒,又要保證事故調查結果的科學與可信,自然離不開事故調查過程的透明、公開。所以,事故調查組適時向公眾通報事故調查情況,非常重要。
????從通報的情況看來,近兩個月來調查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調取解讀分析了事故前后的錄音資料,以及“黑匣子”等裝置、儀器、設備的全部信息;在甬溫線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間進行了事故現場實車模擬再現試驗等。到目前,調查組已召開各種會議200余次,調閱相關資料近1300件,調查詢問和談話近300人次,形成各種專項調查報告及相關文字材料近200萬字。
????事實和數據勝于雄辯。調查組詳細通報事故調查進展,一方面能消除很多民眾的焦慮和不解,一方面也給民眾提供了監督的平臺。這或許也會讓一些有專業背景的人士,從中發現調查工作中的不足,從而提出一些改進的意見。
????7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調查處理工作要公開、透明,結果向社會公布,給人民群眾一個真誠的交待。接下來,調查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只要有調查過程的公開、透明,就不難讓這份“承諾”變成現實。期待調查組最終給出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動車事故調查報告,讓“7·23”動車事故的罹難者安息,讓事故責任者依法被懲處,讓中國的鐵路更加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