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探討】
????健全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
????農業,目前在很多鄉村仍是一種重體力勞動。當需要重體力勞動者的鄉村,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時,留守老年人———這個體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體,所面臨的困難令人感慨,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目前,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現狀已成為我們無法避開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
????提高敬老養老意識
????有專家指出,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尚未形成之前,傳統式家庭化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建立起惠及每個農村老人的養老保險有相當大的難度,家庭養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子女仍是撫養留守老人的絕對主力軍。因此,如何提高子女對留守老人的經濟贍養和敬老養老意識就顯得格外關鍵。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近年來,敬老養老的意識有不斷淡化的趨勢。”梧州市培正學校的退休教師張鉅邦曾多次參加萬秀區老齡工作調研,他認為,一些農村留守老人生存狀況不佳,除了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直接相關外,還與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識薄弱有關。
????張鉅邦建議,大力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強化子女的敬老養老意識,通過多種宣傳工具,開展評選敬老養老好兒女、好媳婦、模范家庭活動,大力宣傳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規和先進事跡,使人們認識到尊老敬老助老是憲法規定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從道義和制度上使老人心情舒暢,頤養天年。
????逐步推開“新農合”制度
????2009年10月,自治區提高了市、縣(市)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每人每年提高到了目前的1196元以上,進一步擴大了補助范圍。
????近年來,我市下轄縣(市、區)又先后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使不少農民擁有自己的養老金賬戶。隨著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逐步推開,他們以后將可以像城里人一樣每月領取養老金,這給農村老人養老帶來福音。
????國家的各項政策確實為農村老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不足。采訪中,不少基層村干部認為,現在的低保標準有待提高,機制可以更為靈活。一戶家庭只要有一名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這戶家庭年人均收入就將超過低保標準,而實際上,有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一些低保戶和五保戶高,甚至更低。
????“政府應加大對確實有生活困難的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補助力度,比如可考慮對7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一定數額的生活補貼,因為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一般都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獨立經濟來源,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自理能力相應減弱,政府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助。”岑溪市老齡辦副主任甘啟平說。
????加強老齡組織建設
????農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關懷,希望得到幫助,而實現這一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農村老年人組織。因此,張鉅邦建議有條件的農村可建立起農村老年人組織,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實現老人自我管理和互幫互助,從而大大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
????岑溪市老齡辦副主任甘啟平也認為,“目前,岑溪全市50%的行政村都建立起了老人協會,其中經常開展活動的有50多個。從效果來看,這些老人協會建立起來后,老人們的娛樂生活大大豐富,還在協助村委工作和處理鄰里糾紛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甘啟平透露,這些協會的發起人和主持者大都是身體健康的老人,如退休村干部和教師,他們在村里的聲望和文化水平較高,在開展工作時容易得到村民和老人們的認可和肯定。
????業內人士建議,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組織工作納入本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之中,充分發揮老年人工作委員會、老年人協會、老年人互助會等老年人組織的作用,讓老年人重新找到歸屬感。一是通過組織,讓老年人互相幫助,以集體的力量幫助個人克服解決不了的困難,如承擔地里的重活等;二是為農村老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如幫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贍養權等;三是開展各種娛樂活動,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表演節目、群眾健身活動等。
????開展社會關愛活動
????對于農村留守老人這個特殊群體,有識之士建議要加大關愛力度。在進一步采取幫扶等措施幫助農村留守老人解決生活困難的同時,更應組織各種社會關愛行動,讓老人們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撫慰。
????推進入戶撫慰活動?;鶎狱h政組織應擔當起撫慰的首要任務,匯集農村多方力量組建節假日上門撫慰服務隊伍。每逢春節、五一、國慶、中秋、重陽節等,通過開展慰問活動,使老人們感受到“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社會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閑時間,經常到農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們聊天,幫老人們洗衣等,讓老人們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溫暖。
????實施電信問候活動。郵政、通訊等行業,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工具和部門優勢,定期對農村留守老人進行精神問候,使老人們感受到社會關愛。
????采寫:記 者 黃海志
????見習記者 蕭 楠
????通訊員 許景才 何巧群
????攝影:記 者 麥朝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