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梁燕如)近期,國內有媒體報道稱,廣東近海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水超標,多種貝殼類生物遭重金屬污染。其中,生蠔的銅元素和鎘元素分別超標740倍和90倍。梧州毗鄰廣東,本地的海產品市場是否會有受污染海產品流入?連日來,市內受訪的海產品經營者都撇清了與廣東受污染海產品的關系,稱商品大多來自北海。
10月21日,新興市場內某水產品經營攤檔內有花蟹、花蛤、帶子等海產品在售,該攤檔負責人表示,媒體曝光的受污染海產品范圍只限于廣東沿海,她銷售的海產品都來自北海。與廣東海產品供應量大減,價格走高不同,該攤檔檔主表示,市民、酒樓對海產品的需求量沒有變化,又因為供應量未出現明顯下降,價格與平日持平。
但也有商家承認其銷售的海產品來自廣東,南中市場某水產品經營店負責人表示,受污染海產品已被廣東當地職能部門封存,“上市銷售的產品質量都經檢驗合格。”
此外,記者在多家菜市場未發現有生蠔在售。對此,受訪的商家表示,一直以來,生蠔的售價偏高,市民需求量少,加之近來生蠔的進貨價上漲,“已很少在市場內銷售了。”在潘塘公園附近的某炭燒生蠔店,記者向老板了解到,該店的生蠔由本地商家供應。當問及供應商進貨渠道時,老板表示,供應商告訴他,廣東海產品出現質量丑聞后,供貨商改從北海進貨。
我市職能部門是否對我市上市銷售海產品的質量進行把關?對此,記者先后咨詢了市畜牧水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以及工商部門,三部門均表示,目前,暫未發現或者接到群眾反映有受污染的問題海產品流入本地市場。此外,也尚未接到上級文件通知要求開展海產品專項檢查。對此,工商部門提醒市民,發現來源不明的問題海產品可向轄區工商部門或者撥打12315舉報。
相關鏈接: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發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2010年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10年,我區對廉州灣、茅尾海、珍珠灣、紅沙和潿洲島共5個海水增養殖區開展了增養殖狀況、水質、沉積物質量和養殖生物質量綜合監測,實施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海水質量總體較好,一般能滿足養殖功能的要求。
一般情況下,重金屬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的腎、肝臟、性腺、鰓中,而肌肉中重金屬含量最低。廣東海洋大學的陳清香教授認為,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公眾日常食用貝類海鮮時,要避免食用雙殼類軟體部整體,最好去除貝類內臟團,食用剩下的貝類肌肉部分會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