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兩歲的小悅悅被汽車撞倒,鮮血淋漓地躺在地上,期間18名路人從身邊經(jīng)過,竟無一人出手相救,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而此后不久,在我們梧州山城,一名82歲的孤寡老人在家摔傷后,多名鄰居幫忙扶起,一名與老人素不相識的餐館老板“沒想太多”就跑上三樓,把老人背下樓,并屈膝把老人放到醫(yī)院救護車的擔(dān)架上。餐館老板的熱心腸,多少沖淡了18個路人的冷漠所帶來的悲情,有力地向人們展示著:在我們身邊,好人還是有的,出手助人者還大有人在。
????“人與人之間少一點猜忌,助人就不會遲疑了。”這位做了好事堅持不肯留名的餐館老板說得好。本來,助人為樂、救死扶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然而,就因為一兩起“彭宇案”,“助人反遭冤枉”的負(fù)面影響又被無限放大,一些人更借此發(fā)出“好心人不會有好報”的歪理,令大家止住了救人的腳步,緩慢或放棄了助人的理念和行動。
????生活中,誰都不可避免地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因此,相互扶助就成了傳承了幾千年的人類社會最簡單和樸素的美德。“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在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名言,當(dāng)時成為了許多人行動的指南,雷鋒就是這樣的典范和榜樣。現(xiàn)代社會中,盡管“物欲橫流”使得一部分人變得利欲熏心,利益至上,但從我們身邊這位在老人急需救助之時,甘當(dāng)無名擔(dān)架員的餐館老板身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了這一美德的傳承與發(fā)揚光大。希望他的行動,能喚醒我們對良知的重新認(rèn)識,重拾漸行漸遠的救死扶傷、扶危救困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