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讓人大飽眼福

牛哥劇《二女爭夫》演出單位藤縣文化館。 麥朝樞 攝

梧州市非梧州文化遺產蒼梧縣麒麟舞、鹿兒戲專場。

梧州市非梧州文化遺產粵劇折子戲專場。
???梧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在歲月的長河中,梧州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我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更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它們的存在豐富著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經過普查、整理和申報,市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一批18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和市旅游局共同主辦的第八屆梧州國際寶石節文化系列演出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從10月27日開始,一連幾天,在我市的市政廣場、旅游嘉年華舞臺等地點熱鬧上演,粵劇折子戲、麒麟舞、鹿兒戲、牛歌戲、牛娘劇等具有深厚“梧州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輪番登臺。精彩的演出,集中展現了我市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梧州的市民以及前來參加寶石盛會的嘉賓大飽眼福。
保護和傳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為世界各國所倡導。將入選梧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群眾藝術類表演同時集中起來進行專場展演,這是梧州市注重保護和傳承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動體現,而這也恰恰是今年文藝表演最大的亮點。
我市“非遺”精彩亮相
此次寶石節期間,包括梧州粵劇折子戲、蒼梧麒麟白馬舞(鹿兒戲)、藤縣牛哥戲、岑溪牛娘劇、蒙山山歌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亮相,又一次使群眾藝術類的梧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交流展示。
“今年再次在梧州舉辦的國際盛會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為出發點舉辦文化展演,可謂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又一次大聚會?!敝鬓k方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參加展演的很多劇種都保持了原生態的文化形態,參加演出的很多演員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或漁民,他們是真正在市民身邊‘唱大戲’的人。而且,由于這些演出均不設門票,也令許多慕名前來觀看的市民滿心歡喜。
藤縣文化館副館長江欣今年率領牛歌戲演出團隊進行表演。她說,今年藤縣更為注重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文化館精心準備了節目,演出陣容也比去年強大多了,達到20多人。“為了在屬于我們的兩個小時演出時間內讓觀眾看得盡興,我們還特意創作了折子戲《二女爭夫》?!苯勒f。
為體現“梧州文化盛會,梧州市民節日”的特色,讓更多的群眾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期間,展演設四個分會場,分別為市政廣場小舞臺、潘塘公園、鴛江麗港舞臺、旅游嘉年華舞臺,參加展演的表演隊伍輪流到各分會場演出。因此,市民在寶石節期間幾乎天天都能欣賞到精彩紛呈的演出。
本土戲劇令觀眾陶醉
以往的寶石節,讓很多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旅游美食嘉年華和寶石節主題晚會,但是,通過近幾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展演的采訪,記者看到了在品美食、看明星、逛展會的同時,梧州傳統藝術所散發出的神韻,也同樣能讓許多對藝術情有獨鐘的市民陶醉其中。
美輪美奐、余味悠長的梧州粵劇折子戲;清亮純凈、朗朗上口、隨口成歌的蒙山山歌;古樸歡快、風趣幽默的岑溪牛娘??;動作細膩、表演生動的蒼梧麒麟舞(鹿兒戲);純真樸實、土而不俗的藤縣牛哥戲……每場演出,臺上演員的表演都能讓臺下的觀眾看得目不暇接、聽得如癡如醉。演到精彩之處,觀眾席中還不時爆發出陣陣會意的笑聲。
很多因為寶石節來梧州旅游參觀的外地游客,也對這種梧州傳統文化表演形式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旅游嘉年華的主舞臺后面,經??梢钥吹接泻闷娴挠^眾來后臺一探究竟。“粵劇演員的頭飾真好看,我想戴一下試試,可以嗎?”北京游客蘇瑾對市粵劇團一位演員頭上的頭飾很感興趣,因為它與京劇演員的頭飾不同。試戴過之后,這位并不懂粵語的“戲迷”還特意用手機錄下演員表演的全過程,并表示要帶回家留以后慢慢觀賞。
豐富多彩的展示活動不僅讓戲迷們過足戲癮,很多平時甚少看梧州本土戲劇的市民觀看表演后也神情激動,對表演贊不絕口。市民謝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看了藤縣、蒙山等地的戲劇表演,感覺很新鮮,甚至看過以后讓他有想花時間去這些民間劇種發源地采風的沖動?!斑@樣的表演能在梧州市區舉行,真的很難得。如果以后每年都組織幾次這樣的展示活動,我們的精神生活就更充實了?!笨赐暌粓龊?,謝源還特意找到了主辦方,咨詢在哪里可以買到相關的音像制品,他要拿回去給無緣來現場觀看的家人和朋友分享。
文化與旅游有機融合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要求把梧州建設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這讓我市意識到文化旅游業將是極具潛力的新興產業,因此,我市一直在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上尋找突破口。
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舉辦,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可謂一次全新的嘗試。
寶石節期間,將豐富多彩的“非遺”展演活動搬到旅游嘉年華的舞臺上,使得游客在了解梧州美食、旅游的同時,還能欣賞到傳統的戲劇。市民在觀看的過程中也能夠親身體驗、感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绑w驗感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傳承的過程,從而在全市形成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笔形幕托侣劤霭婢窒嚓P負責人如是說。
“這樣的展演形式,對梧州市文化產業將起助推作用。我們要通過此次節會,挖掘、培育新演員,今后還要根據觀眾的喜好推出形式多樣的新作品,加速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向產業的轉變?!笔谢泟F團長副霍雄光這樣理解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意義。
“將所有梧州的特色文化同時在這次寶石節期間呈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賓朋,本身就可以提高梧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梢宰尨蠹抑溃谖嘀?,發光的除了寶石,還有傳統戲劇?!鄙n梧麒麟舞的一位演員在接受采訪時感慨道。
相關鏈接——梧州“非遺”知多少
截至2010年5月,梧州市政府公布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龍母誕、龜苓膏、牛娘劇、舞獅技藝、搶花炮、六堡茶制作技藝、木犀舞、鯉魚舞、鹿兒戲、水上民歌、木偶戲、牛歌戲、蒙山話山歌、蒙山瑤歌、麒麟白馬舞、火碗舞、金雞舞、下俚歌、竹芒編手工技藝、八音、盤王舞、香龍舞、采茶歌、乞巧節、同心米粉制作工藝、瑤族婚嫁和青山廟會。
下面介紹部分參加展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牛娘劇
牛娘劇亦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是在岑溪民間歌舞“舞春牛”基礎上衍變而成,解放以后定名為牛娘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受當地農民喜愛。每逢春節前后,當地群眾自發演出牛娘劇,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牛歌戲
牛歌戲發源于廣西東南部(主要是藤縣,平南地區),是流行于兩廣地區的以當地方言為唱詞的極具民俗特色的著名劇種。牛歌戲言語通俗,形象生動含蓄,諧趣調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臉譜和扮相;有唱詞和特定音樂結構。如果說京劇是國粹的話,那么牛歌戲便是廣西的“區粹”。
蒙山山歌
蒙山山歌大概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其發展與嶺南文化基本同步。這種歌曲是蒙山的勞動人民在開山勞作、伐薪割草、種地放牧、趕圩(集)路遇即興所唱,故普遍稱之為山歌。蒙山山歌在初唐已具雛形,至中唐已發展得較為成熟。蒙山山歌源于生活,源于地緣。古代的蒙山山高路遙,且交通閉塞,故傳遞信息、相互交流都必須高聲叫喊、引吭長嘯,抑揚頓挫遂而成歌。其歌詞結構一般為七言四句體,押腰腳韻,歌詞的韻律服從蒙山話讀音規律。
麒麟白馬舞
麒麟白馬舞取材自唐代封開人莫宣卿赴京趕考高中狀元、衣錦還鄉的故事。麒麟白馬舞由一男一女分別扮成狀元、狀元夫人,分別騎著白馬、麒麟,前面各有童子引路,后有兩人撐羅傘、兩人提花燈,隨鑼鼓節奏穿插起舞,表現了狀元省親的歡樂熱鬧和狀元郎與夫人之間堅如磐石的愛情。舞蹈動作多變,氣氛熱烈,象征人們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