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經過桂江一橋時,看到一位坐著輪椅的殘疾人,在行車道上緩慢前行。來往車輛就在他身旁呼嘯而過,非常危險。他為什么不走人行道呢?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桂江一橋人行道兩頭都有臺階,殘疾輪椅根本上不去。
????殘疾人被迫從行車道過橋折射出的是我市公共無障礙設施的障礙之痛。一方面,因為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市無障礙設施建設數量不足,配套不完備;另一方面,對無障礙設施輕管理現象比較突出,設施的利用率不高。
????無障礙設施配套欠缺
????對于中度肢殘的小辛來說,最怕的就是沒有斜坡的人行道。像桂江一橋,兩級臺階就把坐輪椅的殘疾人拒之路外。他說,對普通人來說,那只是小小的階梯,而對于殘疾人,那就是一道坎。
????因為過鴛江大橋要先上一段臺階,殘疾人行走不便。所以,一直以來,下肢殘疾人員大都是通過桂江一橋往來河東與河西。今年上半年,桂江一橋經加固和拓寬改造后,人行道兩頭增加了兩級臺階,如此一來殘疾人行走的這條橋梁通道也被阻斷了。
????市市政工程處有關工作人員說,橋梁的規劃設計是由自治區相關規劃設計部門完成的,增加臺階的原意是為了防止摩托車、三輪車等車輛駛上人行道,保障行人安全。也有市民認為,殘疾人一般比較少出門,一些路段人行道不設斜坡影響不大。
????市市政設計院負責人表示,我國目前對無障礙公共設施建設并沒有具體的硬性規定,我市對市政公共設施的設計建設是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適當考慮無障礙設施。到目前為止,我市共修建有方便盲人行走的盲道6.4萬多米和90多個殘疾人專用公共廁所,主要集中在主干道,數量遠遠不夠。而城市道路的緣石坡道設置,公共建筑的樓梯、扶手、輪椅座等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建設則很少甚至基本沒有。
????據了解,我市共有22.4萬殘疾人,其中肢殘人員占37%。市殘聯副理事長黃利說,肢體、視力或言語類殘疾人員一般只是在肢體行動、聽說能力上有障礙,智力、思維等方面是正常的,他們同樣經常參與各種社會交往和溝通活動,使用社會公共設施的頻率亦比較頻繁。但因為現有的城市道路、公共場所缺少配套的無障礙設施,讓他們處于十分尷尬的境遇。
????無障礙設施未盡其用
????而讓殘疾人更感難堪的是,一些無障礙設施中看不中用,或因為設置不科學,使用不便,或因為被占做他用,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為一個殘疾人,老周在外出時,總會特別留意城市道路、公共場所為殘疾人提供的無障礙設施,但很多時候他都是失望而歸。“很多地方的人行通道,沒有設置斜坡,不要說輪椅了,就連嬰兒車上下都很不方便,還有路邊的公廁,有的沒有殘疾人專用,有的就算有也被鎖住了。”老周一一列舉。
????記者走訪市區多條道路發現,人行道上的盲道設置不夠科學,破損后沒有及時維修,以及被占用現象相當普遍。在新興一、二、三路,部分盲道并不連貫銜接,每隔一段距離就有斷口,斷口處多是酒店、商店的門口,不時有車輛經過;在新興一路、蝶山一路、西環路等路段,盲道被小攤小販霸占的情況尤其普遍。另外,一些汽車肆意停在盲道上,甚至把整個人行道占滿,正常人尚且要繞行,更何況是盲人。
????記者調查發現,我市兩年前實施的城鄉容貌標準中要求,市區各類公共場所應合理配置無障礙設施。但在實際操作中,因施工人員素質不高和驗收環節疏忽等原因,無障礙設施常常被打折扣,造成不規范、不標準現象,再加上使用過程中有關部門不重視管理,使得無障礙設施的利用率不高。
????相關鏈接:
????無障礙設施是指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社會成員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包括無障礙通道(路)、電(樓)梯、平臺、房間、洗手間(廁所)、席位、盲文標識和音響提示以及通訊,信息交流等其他相關生活的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