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報料熱線報道(記者 陳素雅)市民小梁本想將積蓄存進銀行,不料經工作人員幾番勸說和操作后,居然存單變保單,1萬元積蓄用來買了10份一千元的保險。幸好及早發現,她只是損失了10元手續費。記者走訪了解到,小梁遭遇的情況并不是個案。
????存單變保單 一年變十年
????小梁近日到新興一路附近的一家國有商業銀行,打算存一萬元定期。當她與柜臺內的工作人員溝通時,柜臺外又來了一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主動向她介紹近期的主推業務,并表示這是和零存整取“差不多”的定期存款。對方介紹,每年相同時間存一萬元,六年后不但可以整體取出,而且有利息和分紅,還會送她一份十年的意外保險和毛巾、大米等小禮品。
????一開始,小梁以為這是銀行的優惠政策,她便并按業務員的指示簽下了多份文件。但是業務辦妥后,她手中多出了一沓釘在一起的代交保費的回執單和《須知》,卻不見存單。
????察覺有異的小梁與家人商量后,覺得有疑問。當天下午,她再去問銀行柜臺人員,對方表示,她的1萬元沒有存在銀行里,而是買了10份分紅保險。在她手上的就是這份即將生效的保單。
????小梁馬上對當時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表示自己要取回本金。經過交涉,數日后,她被收取了10元的費用,一萬元重回她的銀行賬戶。期間,還有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致電給她,確認她是否真的要退保。
????推銷員姓“銀”還是姓“保”
????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市民,其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市民都有過類似經歷。“只要存款的數額較大,又是老人,基本上每次去銀行存款,都會被推銷保險。”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幾年前自己年近八旬的母親本想去一家銀行存錢,卻被著裝與銀行工作服很相似的保險人員“引導”,買了5萬元的10年分紅保險。過了小半個月,她才知道這件事,馬上帶著老人去銀行要求解除這個保險。但是因為超過了10天的猶豫期,她們還是被保險公司扣去了幾百元的手續費。”
????家住石鼓路的黃女士也曾遭遇類似的情況。黃女士說,五年前,她在中山路一家國有銀行營業點,本來想辦理定期存款,卻被營業點內身穿西裝的女保險推銷員“引導”買了一份所謂的保本分紅型保險。當家人發現其被騙后,銀行方面卻推說黃女士買保險是“個人行為”,與銀行無關。最后黃女士被迫接受了這份保險。
????部分市民反映,在銀行辦理業務時,有時候很難分辨得清楚那些“熱情”的推銷員到底姓“銀”還是姓“保”。
????銀行代銷保險有嚴格規定
????記者從中國銀監會官方網站了解到,2009年國家銀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中,對銀行代銷保險有專門規定,例如嚴禁誤導銷售與不當宣傳,代理保險銷售人員要與普通儲蓄柜臺人員嚴格分離等。另外,還特別要求代銷保險應在銀行內的理財專區進行,銷售人員在提供服務前應明確告知客戶其身份。
????2月28日,記者咨詢了梧州銀監分局信訪熱線,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梧州尚未接到市民有關存單變保單的投訴,但如有市民發現銀行存在違反上述要求的情形,可以撥打他們的舉報電話6022306,他們查實后將責令銀行上級部門進行調查。
????在日常辦理業務時,如何規避被誤導?該工作人員表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市民一定要先問清楚業務再辦理。存款可以通過存折、存單和卡等常見形式辦理,但是保險一定會有合同需要簽字確認。他介紹:“一般來說,銀行在代辦各種業務的時候,在不同流程需要經過多個確認程序。市民發現自己拿到的單據跟以往不同,在簽字確認過程之前,應當及時翻閱咨詢。因為一旦在合同上簽字,就很難辨清當時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