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走在大街上,經常會發現有些行人放著人行道不走,卻常常是三五個人并排或一群人散亂地走在非機動車道上,有的還邊走邊在道路上嬉戲打鬧,使非機動車不得不拐到機動車道或人行道上,形成安全隱患。近日,熱心讀者就如何提高市民文明出行的意識,共同創造有序、安全、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 建議
????加強宣傳教育
???? ?市民出行不走人行道而走非機動車道,主要是交通法律意識差,認為無人管教和約束,所以不顧自身的安全。筆者認為,為了使市民遵守交通法規出行,相關部門可以在騎樓、人行道旁張貼交通安全提示語句,如“珍惜生命,請走人行道”等,提醒市民注意交通安全。此外,交通協管員也要多做工作,管理和規勸行人出行要走人行道。一旦發現有市民不聽勸告,在勸告教育的同時也要對違規者進行適當處罰。(黎生)
????加強路面監管
????出行走非機動車道的確危險,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強路面監管,多派警力到路面巡邏,發現有市民走在非機動車道上,立即對他們進行勸阻并進行教育。如果警力不夠,交通管理部門可以聘請一些志愿者、退休職工擔任監管員,協助監管路面的行人,讓他們遵守交通規則。(李自進)
????進行“羞愧式”懲戒
????要提升市民文明出行的意識必須多管齊下。一是搞好宣傳引導,營造氛圍。要充分利用媒體及時曝光一些不文明、不規范的出行陋習,形成對不文明行為的輿論壓力;同時要深入社區基層加強文明出行宣傳,引導廣大市民樹立文明出行意識,營造文明出行的氛圍。二是要強化監管,注重懲戒。對不文明的出行行為,可以借鑒外地成熟經驗,注重“羞愧式”懲戒,比如一旦發現不文明的行為,即要求該行為人進行“監督”,直到他“抓”到下一個不文明行為人為止。
????同時,要發揮好暑期志愿者、交協警等的作用。在我市人流較多、秩序比較混亂的區域,設置志愿者工作點和執勤點,讓他們引導和督促市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出行。(傅大富)
????■看法
????除陋習從娃娃抓起
?????車輛不按交通燈行駛有法律法規懲治,但行人走不走人行道多憑自覺,對其約束和監管的方法相對較少,于是,非機動車道上的自行車常常要避讓這些“誤入歧途”的行人。筆者覺得,糾正這種現象如果動用交警執法力量的話,過于浪費警力,還不如換個角度想辦法,從娃娃抓起,讓孩子成為社會文明出行的小小監督員。
????在市區各中小學校周圍,筆者不止一次看到,在非機動車道上嬉戲打玩、排成一排的,往往是接送上下學的家長和孩子。家長都不走人行道,孩子自然有樣學樣,完全無視身后自行車的受阻。
????一個人的文明意識是從小培訓的,要從根本上改變公眾的不文明陋習,應該從宣傳教育抓起,從娃娃抓起,使孩子從小擁有公德意識,讓公德意識伴隨其一生,并無時無刻地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試想想,行人走在路上時,孩子有意識走人行道,無形中對家長和朋友就起到了監督的作用,漸成習慣之后,整個社會的公共秩序就會好起來。
????當然,這其中需要許多方面的配合。首先是學校與家長本身應該樹立起這樣的文明意識,并重視將其灌輸給孩子,與孩子一同出行時,注意引導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其次,道路交通秩序監管部門可以深入校園,給學生上交通安全課,告訴孩子人車各行其道的道理。 (陸苔)
????遵守交通法規為好
????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開車的怕騎車的,騎車的怕走路的”,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就是站在馬路中央,車也不會撞過來。殊不知,這種“大膽”往往會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車流量擁擠的情況下,更是一種安全隱患,倘若行駛車輛出現剎車失靈或其他異常情況,就極易造成交通事故。
????筆者了解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6條指出,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實行分道通行。沒有劃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機動車在道路中間通行,非機動車和行人在道路兩側通行。這是最基本的交通常識。幸福平安,人人向往,發生任何事故都會給當事人造成不快或傷害。為了您與他人的安全,請務必遵章守紀,養成文明交通素養比什么都重要。(徐劍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