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的引領——讓發展的動力源泉不斷噴涌
????“中國8年來GDP預期增長目標首次低于8%。”今年兩會期間,海內外媒體爭相報道這一重要新聞。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而從2005年開始,這一目標連續七年被確定為8%。
????國外媒體說,中國此次下調經濟增長目標,是為了“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發展實踐不斷前進,反映這種實踐的發展理念也在不斷深化:
????——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年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一改多年來部署經濟時的慣用提法,將“好”字放在了“快”字之前。
????“‘好’和‘快’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說,“從‘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堅持‘好’字優先,在‘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長期持續快速增長。”
????——從“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的新提法,替代了過去常說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王稼瓊說,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一詞之變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的重大轉變。增長是發展的基礎,但增長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發展。“增長方式”無論如何轉變,追求的仍是速度和數量。而“發展方式”的轉變,則對發展的理念、目的、戰略和途徑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黨的十七大進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從“總量”到“人均”。
????黨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這說明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導向上出現重大變化,下決心從更多追求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轉向更加重視按照人均來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得到全黨全社會廣泛認同,在實踐中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2011年,北京以8.1%的GDP增速在全國各省區市排名中“敬陪末座”;2012年一季度,北京再次以7%的GDP增速在全國“墊底”。然而,在中國科學院不久前發布的中國各地區GDP質量內涵報告中,北京位居榜首。
????不比GDP增速,比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減速”,比發展質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磊表示,北京市已擺脫GDP崇拜,形成了新的“速度觀”。
????變化不僅出現在北京。在東部,上海閘北老工業區把“轉型期”變成“機遇期”,實現調結構、促增長“兩個輪子一起轉”;在中部,安徽省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正從“汽車大省”向“汽車強省”跨越。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認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于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來自實踐,又必將指導實踐進一步發展。”
????對“發展”的檢驗——讓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
????“靠山吃山不是把山真給‘吃’了,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廣西興安縣縣長陽明對記者說,“興安縣的支柱產業已經從礦粉業轉變為光伏產業,并向著百億元產業邁進。”
????國際金融危機使興安縣礦粉的市場需求銳減,不少企業倒閉。興安人轉“危”為“機”,著手引進新興產業,為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興安的發展之變,是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折射出的正是科學發展觀帶來的巨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