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發
本報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昨天下午宣布,經研究決定,計劃于今天中午12時許,實施天宮一號(微博)與神舟九號手控交會對接。
發言人稱,自6月18日神九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飛行乘組首次進駐天宮以來,組合體運行正常,3名航天員狀態良好,各項科學實驗順利實施,實現了短期有人照料的組合體飛行,達到預期的目的。
目前,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實施分離及手控交會對接準備就緒,地面測試系統工作正常,滿足手控交會對接任務要求。
據了解,在手控交會對接任務中,在140米的停泊點處,神舟九號將由自控狀態切換到人控狀態,交由航天員來進行操控,向天宮一號靠近,執行我國首次人控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將通過眼前的屏幕進行判斷,并不時通過座椅上的手柄來調節飛船的姿態、位置和前進速度,最終以既定的速度逐漸靠近天宮一號,最終實現完美對接。
據介紹,神九上的人控交會對接系統,主要包括電視攝像機、靶標、綜合電子顯示屏、控制手柄等。攝像機安裝在飛船上,能提供從神九看天宮的圖像,傳到航天員所看的綜合電子顯示屏幕上。靶標則安裝在天宮對接機構附近,由一個背景方盤和一個伸出的十字架組成。
屆時航天員主要看屏幕上的3個參數:X、Y、Z,分別代表遠近、左右、上下距離。對接過程中,X值越來越小,意味著神九離天宮越來越近,最終要讓十字靶標與攝像機中軸重合。據介紹,橫向位置偏差,是決定對接成功與否的關鍵條件。
■解讀
手控對接難在哪兒?
太空“打靶”須命中十環
兩個飛行器在軌交會對接,好比在茫茫太空穿針引線,難度可想而知。今天,航天員將親自“穿針”,因需瞄準十字靶心,這一過程也被形象地比喻為“太空打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白延強介紹,對接過程需嚴格控制高速飛行器的誤差,“神九飛船和天宮實驗室飛行速度每小時超過上萬公里,重量在8噸到9噸,對接時要求接近的相對速度是0.2米/秒,角度偏差1°之內,橫向偏差在0.2米到0.3米。”
他打了一個比方:“就像天宮上有個靶子,對接就是要像打槍一樣命中瞄準心,對接很容易出現三種偏差,一是左右上下的俯仰偏差,二是位置偏差,三是發生了旋轉,產生姿態的偏離。”因此,航天員要對這6個自由度的偏離有很好的把握。
如何確保手控成功?
模擬40多種故障訓練
“手控交會對接的精度甚至比工程給定值還要精確。”航天員選拔訓練研究室主任吳斌說,負責交會對接任務的劉旺,訓練已達1500次,在儀表沒有數據的情況下,僅靠光學顯示就能夠操作。
吳斌介紹,訓練從難、從嚴,科目設置考慮陽照區、陰影區、有參數、無參數等多種狀況,模擬了可能發生的40多種故障,并隨機設置故障和偏差,給航天員增加噪聲等干擾。
針對載人交會對接,飛船也形成了多種預案。飛船系統總指揮何宇介紹,這是為了確保出現任何問題,飛船都能及時、安全退回,“交會對接充滿風險,要保證飛行器安全,更要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現場
太空過端午遙祝節日快樂
“在端午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里,我們3名航天員在太空祝全國人民、全球華人,節日快樂!”
“感謝3名航天員的美好祝福,‘北京’代表地面所有參試人員也祝你們在太空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佳節!”
昨天是農歷五月端午。中午12時許,一場溫馨感人的“天地對話”正在飛控大廳溫情上演。
在開展科學實驗間隙,3名航天員聚集在天宮一號艙載攝像機前。景海鵬在飛行手冊上寫下了“端午快樂”四個大字,劉旺、劉洋也分別簽上自己的名字,景海鵬“游”向攝像機,向大家展示,以獨特的方式送來太空的祝福。
節日午餐包括紅燒肉、干燒杏鮑菇、哈密瓜片等等。盡管航天員們在太空吃不到粽子,但在飛船上天前,細心的工作人員特意為他們準備了粽子的替代品——八寶飯。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以來,航天員們在太空度過的第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本報記者 商西 通訊員 謝波 姜寧 綜合新華社《中國航天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