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 (記者 高云 通訊員 鄭彬昌)光影交錯,漁歌聲聲,藤縣文聯、藤縣文化館組隊演出的《疍家歌》日前在東莞舉行的全國首屆水上民歌大賽中大放異彩,由蘇向改編,鄧海燕、魏百坤、周妮、鄧芳演唱的原生態疍家歌以優美的旋律和圓潤的唱腔撼動全場,榮獲金獎。
????二重唱,嘆出疍家歌韻味
????這首由當地文藝工作者蘇向改編的《疍家歌》是一首歌唱做人道理與家庭美德的疍家謠,由數十年的民間音樂收集中精選編配而成。它由“灣船歌”、“姑問妹(陪嘆)”、“鯉魚歌”三個曲子組成,整首唱詞平實而生動,既充分體現了疍家人的智慧,也表現了疍家人的樸實、勤勞與善良。
????據介紹,參加決賽的有來自廣西、廣東、黑龍江、云南、陜西等地的16支代表隊,比賽歌曲有咸水歌、漁歌、艇仔歌、高堂歌、龍船歌等種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在眾多歌曲中,藤縣疍家歌能脫穎而出,是因為改編后的疍家歌更顯悠揚動聽。”藤縣文化館館長李前說,藤縣疍家歌重在“嘆”,聲音多在真聲域,平穩而低沉,“以前漁歌多為獨唱或對唱,但現在我們以二重唱演唱方式,聲音更豐滿。”
????不斷改革,將疍家歌推向舞臺
????藤縣與水相依,過去很多人以打漁為生,孕育出了獨特的藤縣疍家文化,以及代代相傳的疍水歌。如今,漁民上岸了,社會發展了,疍家文化卻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如何傳承和發揚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位文藝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文化館開始收集整理疍家歌。近年來,藤縣的音樂工作者以此為素材創作越來越多的音樂作品,曾獲第十三屆“八桂群星”銀獎的藤縣民間歌舞《水上情》,其音樂素材就取自疍家歌,又如《藤縣水調民歌聯唱》、《西江疍家謠》等等。
????“希望在歌曲的創造上,以疍家歌的旋律素材為主,同時也增加新的音樂元素。對于原有的原生態漁歌,會加以配樂,運用二重唱等多種演唱方式,令其更適合舞臺表演。”李前說,希望將疍家歌推向舞臺,讓真正具有原創能力和演唱能力的民歌愛好者成長起來,激發他們的潛能,為疍家歌的傳承與發展不斷輸送新鮮血液。”
????無論是其母親是疍家人,從小聽著母親哼唱疍家歌的表演者魏百坤,還是土生土長的藤縣人周妮,真正學唱疍家歌還是因為排練節目的需要。這些年輕的表演者接觸疍家歌的軌跡正恰恰反映出傳承的困境。對此,李前坦言,雖然疍家歌的保護日益受到重視,但在傳承保護工作方面還是很缺乏人手,“希望能有更多藝術家到藤縣采風,將疍家歌演繹出更美的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