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世寧(右)在木偶戲結束前,閉眼運氣唱出最后的長調,年事已高,嘹亮地唱出長調并不容易。何鎏 攝
?
64歲的周發昌坐在自己的木偶戲棚中,棚子里插滿演出需要的木偶,看著這些“老伙計”他很開心。何鎏 攝
?
不管是木偶還是表演者的手上,無不寫著歲月的滄桑。何鎏 攝
肯學木偶戲的人很少,能帶上僅有的幾個徒弟,老人已經十分開心,每次都親自示范身法和手勢。何鎏 攝
??? 8月上旬,藤縣天平鎮羅蓋村有羅組夏糧搶收和晚稻搶種已然結束。8月9日上午,藤縣吉祥木偶團的三名老人在村里的操場,用竹竿搭起簡易的五尺舞臺,圍起紅色布簾、拉出文武行箱,從中掏出頭飾、髯口,以一出精彩的木偶戲犒勞鄉親。
????十指演繹世間情
????舞臺上,演出的劇目為《穆柯寨》,這個劇目源出《楊家將》第三十五回中“楊宗保巧遇穆桂英”故事。木偶在演員的手中被賦予靈性,代表著戲劇主人公楊宗保、穆桂英、楊延昭的小布偶紛紛登場,它們舞起水袖,踏著鼓點扭打成一團,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故事就此展開……
????舞臺內,操偶師黃世寧和黃桂榮汗如雨下,嫻熟掌控著木偶人軀干的主桿,又捻動左、右側桿,控木偶人左右手,令木偶仰頭、甩頭、點頭、搖頭,再應情節需要走出正步、平步、丁字步等一系列規范的臺步,并配以“文武忠奸雜”等各色人物聲調,以藤縣土話推進劇情。
????舞臺前,鄉親和孩子們似懂非懂,卻為鏗鏘的鑼鼓聲和小木偶惟妙惟肖的表演所吸引。有膽大的干脆溜到一旁掀開幕布,好奇地打量著操偶師幕后的表演以及被整齊地掛在一道道竹竿上候場、身著戲服的小木偶。
????30多年同臺演出的經歷,令三名老人合作渾然天成。但臺上的光影掩不住幕后的落寞,劇團三名成員年齡偏大,其中操偶手黃世寧58歲、操偶手黃桂榮56歲、鑼鼓手周發昌64歲,他們的身手、音色、氣息已不復當年。長達兩小時、90多幕的高強度演出,令老人的聲音有些失真、有些刺耳。
????百歲木偶代代傳
????據了解,在梧州、貴港、玉林一帶的鄉鎮,不少家庭祝壽、婚嫁、拜祖等,都考慮讓木偶團來助興,這為木偶戲這種脆弱而倔強的民間藝術奇葩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三名老人一身的杖頭木偶技藝均是子承父業,到了黃世寧這一輩已傳至第四代,劇團的偶人造型、舞臺布景、音樂曲調均恪守傳統劇團的風格。
????周發昌介紹,表演的杖頭木偶由木偶頭、木偶身、舉竿、簽子、古裝組成,全由老人自己雕刻制作。木偶也是“代代傳承”,100多個表演木偶中,年齡最高的已超百年。木偶的舞臺角色有凈角、生角、旦角、丑角,演出時,三位老人分工合作,一人演奏、一人穿衣、一人舉偶。
????自1977年起,三名同村的老人就組成木偶劇團,拎起古舊的戲箱,往返梧州市區、藤縣、蒼梧、北流、平南、容縣等地演出,30多年來演出的場數已近5000場,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
????劇團演出內容取自《東周列國志》、《紅樓夢》、《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歷史演義、公案小說和神話故事,內容均系勸人行善、教人智慧的。
????說起木偶團能演出多少個節目,周發昌表示“數不清”。黃桂榮稱,許多古劇都會演,《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等劇他們都會,像《薛仁貴征東》這部劇120多幕,1500多句臺詞,演出時間長達兩個半小時,他們是說演就演。
????期待傳人續香火
????近年來,木偶舞臺所營造的戲劇夢已漸漸失去它先前的魅力。
????黃桂榮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他們一年受邀演出500多場,但今年卻只演出了6場。在有電視機、電腦的鄉村,孩子們已不喜歡通過木偶戲來認識世界,大人更不需要。
????據藤縣文化館介紹,藤縣名義上還有三四個木偶劇團在堅守陣地,但能拉出去表演的只剩下梧州吉祥木偶團。目前,正在消亡的藤縣木偶戲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政府正想辦法挽救木偶戲。
????面對日漸式微的木偶戲,三名老人又喜又憂,喜的是政府對他們越來越重視,憂的是年輕人孩子們嫌演木偶戲收入少,不肯入行,令這門獨特的手藝后繼乏人。
????周發昌希望盡快招收到合適的徒弟,“不想再過幾年,當我們三個老人成為了一張照片的時候,再也沒有人幫小木偶們洗衣服?!?/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