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報訊(記者 羅麗思)“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學會上網,經常為父母拍照……”近日,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等發布的新“24孝”行動標準,用24個具體的行動“定義”孝道,引起不少市民熱議。
????新“24孝”觸動父母心
????記者就新“24孝”行動標準的內容采訪了本地多位父母,不少人認為,與傳統的“24孝”相比,新“24孝”著重兒女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重視父母的內心需求,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實際。
????“去年,我的兒子和媳婦安排了假期,陪我到湖南旅游。”年近七旬的胡玲老人比對著新“24孝”中的行為標準,滿足地指著其中“帶父母去旅行”一項說道,“兒子特意抽出時間帶我去旅行,讓我很高興。”胡玲說,兒子最近還買了電腦,說要教會她上網,豐富生活。
????采訪中,不少父母表示,新“24孝”中的行為標準,大部分體現的是兒女對父母生活細節的關心,以及精神層面的關懷。“其實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并不缺乏。”今年65歲的李國強老人談及新“24孝”坦言,兒女能多回家,節假日與父母一起過,多給家里打幾個電話就足夠了。
????兒女自感仍有差距
????盡管大多數市民認為,新“24孝”的方式貼近現代生活,更有利于年輕人行孝,但由于受工作奔波、物質時間等條件限制,不少市民自感,要做到新“24孝”,仍有相當差距。
????“對比新標準,我才發現,自己有很多都做不到。”在銀行工作的黃茵有一絲遺憾地說,新標準的內容很詳細,也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但是其中有不少需要物質、時間、精力來支撐,“我平時有空也會回家看望父母,但以我目前的情況,還未能全部做到這些標準。”
????采訪中,像黃茵一樣,發現自己離新“24孝”仍有差距的市民不在少數,其中大部分為“80后”。這些群體的父母年齡一般在五六十歲以上,大部分生活能夠自理,但子女卻因為工作忙碌,照顧孩子等原因,常常抽不出時間與父母交流溝通。對此,也有部分市民表示,盡管未能達到新“24孝”中的標準,但新標準推行的是一種愛老敬老的風氣,是子女孝順父母的倡導,關鍵在于盡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的方式盡孝心。 |